2003年,沈阳机床集团以研发和市场为核心,开始了由传统制造型企业逐步向现代化企业的蜕变。如今,从车床到加工中心再到5轴机床,沈阳机床集团的新一代产品无一不承载着技术创新的理念,这一发展思路甚至被渗透到沈机股份中捷机床有限公司大型和重型机床的制造中,其在能源领域的不俗表现,堪称典范。
2003年,沈阳机床集团提出了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三位为一体的全面创新体系,其中以管理创新为基础,技术创新和经营创新依托其同步发展。而在管理创新中,其核心环节——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困惑很多国企的一个问题,但沈阳机床集团却将其看作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沈阳机床集团从2003年开始进行新一代的人才储备,并且每年都投入巨资用于研发和人才培养,从而逐步建立了一支年轻的技术研发团队。经过整整5年的培养,现在这个创新团队已经把影响力渗透到了公司的各个层面,包括新产品研发、技术支持以及项目管理等,为沈阳机床集团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历经集团从转型到获得成功的见证者之一,沈机股份中捷机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贺鑫元博士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沈阳机床集团对技术人员非常重视,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首先,为技术人员提供去德国接触最先进技术以及管理模式的机会;接着,让他们作为技术骨干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激发他们的潜力;最后对于优秀的技术人员,让他们到集团下属的各个事业部,接触市场,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用户。”这其实就是沈阳机床集团获得目前成就的最重砝码。
直面机遇 释放最大能量
当然,沈阳机床集团对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得出,贺总解释说:“我们的技术创新可以理解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90年代是单纯的模仿阶段,很快就遇到了问题,重新组装的精度都无法保证;90年代到2000年,我们采用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存在很强的依赖性,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最终仍以失败告终;2000年以后,开始进入自主创新阶段,即在吸收引进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创新。”
以沈机股份中捷机床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原来只有普通的落地镗机床,随着市场对数控化的需求,技术人员在普通机床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数控理念的理解研制出第一台数控落地镗床。但结果却与理想有较大差距,达不到高端用户对精度的特殊要求。于是沈机股份中捷机床有限公司开始考虑引进,拿国外的产品和图纸进行研究,按原样组装但却达不到其原有水平。分析其原因,贺总说道:“其实国外机床的设计理念和产品配套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经常强调的供应链的问题,配套能力及生产制造能力与国外有差距,其结果必然是无法达到设计目标。”在引进遇到困难之后,集团决定培养自己的人才,在对先进制造技术有了一定理解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能力,通过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
沈机股份中捷机床有限公司的重大型机床诞生于1995年左右,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因为市场等诸多原因没有继续投入,直到2005年,国家对能源行业的投入让沈机股份中捷机床有限公司再次看到希望,这种希望尤其是在2009年以后得到了更充分的印证。虽然数控机床诞生于美国,在欧洲得到了充分的技术发展,随后又遍布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但无可置疑,现在其焦点已经聚集到了中国,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世界机床行业最大的消费国。这为沈机股份中捷机床有限公司大型和重型机床的发展提供了第一个先决条件。
而且,发达国家的技术瓶颈近期难以突破,这给正在崛起的中国制造业以绝佳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了沈机股份中捷机床有限公司更多引进再创新的时间。“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可以用高技术制造低成本机床,这是人力成本高的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无法企及的。”贺总补充说,在加工要求不那么苛刻的情况下,沈机股份中捷机床有限公司的设备一样可以出色地完成任务,但价格却只是进口设备的1/3左右。
多年储备的技术研发力量,加之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沈机股份中捷机床有限公司的成功已经近在眼前。贺总表示,未来,公司将利用技术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市场和用户。
发展能源带来契机
沈机股份中捷机床有限公司在沈阳机床集团中率先实现了全数控化率,从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上来说也是集团的佼佼者。每年500台定制化机床的产量,占整个集团总营业额的15%。贺总认为这一切都取决于集团2005年对市场的准确预测和把握,“沈阳机床集团从2003年开始就决定由传统制造型企业向研发和市场做双向转换,要用技术服务于市场。2005年我们注意到,随着国家一系列振兴计划的推出和市场需求的转变,能源领域用户对于大型、重型的需求呈上升态势。而这类机床通常价格不菲,因此提供高性价比的大型和重型机床成为沈机股份中捷机床有限公司今后几年的发展重点,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要让国产化的机床立足于高端领域的制造中。”
目前,公司大部分的落地镗床和龙门机床都是向能源领域提供的,主要是以风电和核电为主。在短短几个月中,沈机股份中捷机床有限公司已经向风电行业提供了几十台大中型数控机床,特别是为无锡天奇风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工作台4m、长达50m以上的三龙门组合的大型数控龙门镗铣床在风电行业为首创,解决了风电行业风叶模具一次装卡即加工成形的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加工效率。
“能源领域零部件的加工具有很多显著特点,如体积大、精度高,不论是对定位精度还是重复定位精度要求都很高。另外还包括热变形的影响,对切削能力和抗力的要求等。我们要把这些要求体现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如快移速度和定位精度,现在我们在此方面的研发水平应该可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贺总自豪地说道。现在,公司产品的快移速度至少能达到8m/min,轴向抗力大,是国内同类产品的2~3倍,这都是用户非常看重的指标。在对市场做出充分调研的前提下,沈机股份中捷机床有限公司现在拥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到目前为止大型数控落地式铣镗床已经签订了近百余台销售合同,合同总额超过数十亿元。如FBC200r大型数控落地式铣镗床,一经投放市场,就得到了用户青睐。据介绍,机床X向采用国际领先的双电机双齿轮齿条驱动技术,启动加速时双电机共同驱动,加速性能比传统单电机双齿轮驱动形式性能提高很大,通过数控系统的同步控制,使X轴实现正反向的无间隙传动,提高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机床X、Y、Z(滑枕)均为闭式恒流量静压导轨,抗振性能好,精度保持性好。仅山东一家民营企业就一次采购八台用于风电加工,合同额过亿元,无锡天奇、江阴吉鑫也分别各采购多台用于风电加工。
目前,沈机股份中捷机床有限公司的数控落地镗铣床已经广泛应用于轮毂加工中,其数控龙门镗铣床在风机机座的加工中也有不俗表现,已经成为了该领域的代表性加工设备。
把握市场 坚持创新路线
沈阳机床集团在对市场的把握上也有自己的独特方式,“现在很多国企都没有办法把销售和市场区分开,一般都是做销售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做市场的人很少。这就是症结所在。而我们则不同,我们强调的是要让技术服务于市场的理念,分清市场、用户、服务的问题,把技术出身的高端人才派到第一线。只有透彻地了解市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市场,为用户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贺总举例说,比如现在国内大力倡导的节能减排,沈机股份中捷机床有限公司已经开始着手于此,“节能减排对于我们来说分为两方面,一是自身的节能减排,一是帮助用户进行节能减排。作为自身来说,我们就要在铸造时把余量留的小一点,从而减少铸造成本和加工成本,另外就是尽量采用轻量化设计,减少铸件重量;对于用户,我们要应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他们的加工效率,降低成本,如微量润滑(MQL),我认为就是以后制造行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在对市场有很好把握的前提下,沈阳机床集团今后围绕的重点仍会是对技术的不断创新。贺总认为,复合化、自动化、智能化一定会是未来大型机床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核电方面的体现尤为突出,核电领域零部件有些很复杂,必须由车铣复合的机床来做,包括工艺的复合和装卡的复合。另外,风电行业对精度控制有格外要求,这更需要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结合,“这也是沈机股份中捷机床有限公司下一步要重点攻克的难题,即自适应控制软件的应用。”贺总说,这种智能化控制技术可以根据切削负载和电机的实际切削能力自动调节切削参数,如进给速度、热补偿等,都是智能化的最佳体现。但目前市面上现有的软件价格都很昂贵,国外开发商也在代码开放问题上不肯放松,所以自适应控制软件的国产化亟待解决。“关键就在于如何把智能化的软件与数控系统集成在一起,实时监测并调整工艺参数,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想受制于人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这恰好与沈阳机床集团一惯追求的理念相吻合。振兴中国制造业任重而道远,但沈阳机床集团无疑为众多企业做出了典范。
多年储备的技术研发力量,加之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沈机股份中捷机床有限公司的成功已经近在眼前。未来,中捷将利用技术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市场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