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知名学府浙江大学的浙大中自集成控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从事先进控制策略及算法研究、实时控制与过程优化软件开发;进行仪器仪表、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开发、生产与销售。浙大中自先后承担过多项国家“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获奖,如今,浙大中自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力、炼化、轻工、建材、制药、食品及环保等行业,成为国内自动化领域将学院技术转化成为产业经济的典范。在上海,记者专门采访了前来参加展览会的浙大中自总经理王文海博士。
温文尔雅的王博士首先谈到,作为自动化领域的从业人员,自己和该领域的其他创业人员都是幸运的。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工业生产突飞猛进,这给自动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国家支持,企业需要,现代经济环境培养了可观的自动化技术应用群。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秉承了浙江大学求是精神的浙大中自应运而生,并依靠其深厚的技术源泉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在国内高端控制系统的应用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记者:DCS技术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其体系基本没有变化,请谈谈DCS在国内的应用现状,以及国内外的差别。
王总:首先,DCS的诞生源于需要,不变的是其解决问题的思想,但DCS也在动态发展中,比如其功能和性能均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其次,我们现在谈到的DCS 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DCS,它已经融合了FCS和ICP等技术,更加开放、更加标准化、更加产品化。近五年来,国内DCS市场增长率高达500%。目前,在国内的主控系统中,DCS在大型系统中的主导地位仍然不可动摇。而且,DCS在国内高端应用中与国外并没有大的差距,但作为主体的众多中小企业应用层次较低,市场需求仍然非常大。在产品研发方面,我们的核心技术也与国外差别不大,在应用中,我们已经可以和国外产品抗衡并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在产品化和管理方面,我们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正是浙大中自正在努力并已经取得初步成绩的地方。
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现场总线技术发展十分迅猛,以至于有些人已做出预测,基于现场总线的FCS将取代DCS成为控制系统的主角。请问王总怎么看?
王总:现场总线主要解决工业现场的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现场设备间的数字通信以及这些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由于现场总线简单、可靠、经济实用等一系列突出的优点,因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但是归根到底,自动化技术是一项应用技术,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可能简单地抛弃原有设备和技术,从这个角度看,我并不认为是FCS取代DCS,我认为应该称其为技术的改造与融合。事实上,现代DCS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在现场级大量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同时FCS也吸收了许多DCS技术。任何一种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存在这样的过程,否则在应用中就无法得到推广。对用户而言,重要的是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或产品。而且从成本角度考虑,很少有企业会一蹴而就地否定既有的DCS而直接代之以FCS,作为两种开放的技术,DCS和FCS必然有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就目前而言,由于小型应用的低投入和灵活性,以DCS、FCS甚至IPC作为主控系统存在一定的竞争,但在高端应用中,仍然以DCS为主。浙大中自的业务范围包括仪器仪表、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开发与生产,因此,浙大中自在研发和应用中也将推进这两种技术的融合,并针对不同的应用为用户提供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现代DCS,请详细谈谈其主要特点
王总:我上面已经涉及的大量采用现场总线技术是现代DCS的显著特点之一,这使得现代DCS在底层具有了智能调理能力,维护更加方便。在上层,现代DCS不断开放,遵循现有的共同标准,便于数据交换,做到硬件兼容,界面友好。这样,现代DCS可以较好地融进过程控制到生产管理再到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中,从而实现从工业自动化到信息自动化。
记者:请介绍一下目前浙大中自的产品结构,并谈谈浙大中自的优势所在和发展蓝图。
王总:目前浙大中自涉及的产品主要为:TDCS9200 集散控制系统、PCC800集成控制器和VPR系列智能仪表等。其中TDCS9200 集散控制系统主要针对大型系统;PCC800集成控制器则致力于中小企业不同的过程控制中,基于统一标准进行行业定制,减少二次开发,便于中小企业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VPR系列智能仪表延伸了PCC800的概念,具有多通道采集器,既是无纸记录仪,又是小型控制器,是小型设备控制的理想解决方案。
我们强调个性化和标准化相结合,产品的模块化设计,目的是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又是在统一平台基础上实现个性化,为用户提供开放的接口和友好的界面。
浙大中自得益于浙江大学深厚的技术源泉,承继了其求是精神,拥有一批高素质并实干的人才,曾承担过多项国家攻关项目,因此具有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作为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桥梁,浙大中自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广泛地开展与业内企业和行业用户的合作,为中国的自动化产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的目标是,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发展成为中国最著名的自动化企业之一。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