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劳动力的变化。蒸汽机出现以后,卡尔·马克思曾说:无产阶级自动化是资本主义的必要内容。19世纪30年代电力开始使用和内燃机出现后,梅纳德·凯因斯预测:这种新发明会导致物质上的繁荣,以及与技术进步俱来的的失业和转业。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逐步进入教室和办公室,使传统的打字机进了垃圾桶。若干科学家和社会学家为此曾经致函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请他注意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会导出无限的生产力,从而逐渐降低对人力的需要。80年代以后,打字机成了古董,无数打字员改行为计算机打卡员,较有头脑的则成了程序设计员和系统分析员。“信息时代”来临后,进一步改变了技术领域的就业形态。谷歌已经在设计无人驾驶汽车,一旦成功,受到影响的不仅是底特律的汽车工业。全世界的人都会为之波及。
无人驾驶汽车说到底是机器人的一种。而机器人的出现并得到广泛利用,才会带来划时代的变化。此即所谓的“机器人革命”。最近在网上看到北京和上海相继推出的机器人展览,其中有恐龙和蜘蛛大战,有连声道歉的安倍晋三。但最引人注意的是,工业用机器人的准确能力。制造计算机用的母板,机器人可以丝毫不出差错。除此以外,机器人还有几个优点:1.机器人是一次性投资;2.机器人可以在极冷或极热的严峻环境条件下工作;3.机器人不请病假也不会因薪水高低举行罢工。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已在一定范围内用上了机器人。汽车制造业的焊接部分,都由机器人代劳了,火花中的机器人连眼都不眨一下。如果机器人最终替代了人类,“劳动密集”这个词,就很难继续存在了。
19世纪以前,人类的移动能力,基本上以马和骡子为主。内燃机的出现,却把马匹赶下舞台了。以美国为例,到1960年,美国只剩下300万匹马。半个世纪,减少了88%。人们现在要问:机器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对人类劳动力会产生什么影响?它会像内燃机取代马匹一样,把人类赶下劳动舞台吗?自动售货亭、无人驾驶汽车等得到广泛使用以后,会把人类劳动力一扫而光吗?答案是“是的”和“也不尽然”。人类作为生产过程中的最重要角色,因机器人的出现,会日益式微的。但人类不是马。因为人类是机器人的主人,而且人类总可以想出办法譬如立法来防止自己在经济活动中被边缘化。但劳动密集就可能“密集”不起来了。
有人主张且慢为机器人最终取代人类担心。其主要理由是人类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只要人类的欲望会无限制扩大,人类就会有充分就业的机会。有欲望就有满足欲望的职业。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却无法牢靠地站得住脚。因为技术的发展,可以切断人类欲望和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目前,采矿自动化,工厂自动化等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现实。甚至接受订单、顾客支援乃至付款系统,计算机上都有成套的处理办法。也许人类能够异想天开,杜撰出新的货物和服务,但是到底还有多大的创造空间呢?
上海机器人展览会上能够刻出任何字体的“刻印机器人”已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的刻印界,其中包括杭州的西泠印社。同理,如果机器人可以取代纺织工人,取代裁缝和制衣工人,取代手机的组装工人,劳动密集型经济就会逐渐被机器人稀释成“劳动稀散经济”。这种效果才是机器人得到充分使用后对人类经济的压力。当前依赖劳动密集产业的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乃至印度和中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果美国北加罗林那州靠机器人重振了它的纺织工业,名牌衬衫业的高档衬衫不再请中国承包制造;如果苹果公司用机器人在亚利桑那州进行各种产品的最后组装,不再将各种部件送到中国东莞进行组装,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就可能面临重大调整。“劳动稀散经济”还不是“机器人经济”,但“劳动稀散经济”会不可避免地使世界各国有新的经济布局。
其实机器人革命已经发生了。军用机器人已经出现在战场上,美国的无人驾驶飞机已经成功地击杀了若干名恐怖主义分子。就在最近,加州一名青少年发明了无人步枪,通过遥控,步枪可以在空中进行射击。美国立即将其列为国家机密。
上海和北京机器人展览会,开得正是时候。中国政府应注意的是:如何应付和重新部署与机器人俱来的“劳动稀散经济”,其中包括美中贸易和其它关系的调整。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