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母机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典型代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对自己国家制造的机床很不信任,在大家看来,国产机床除了价格便宜以外,在核心技术上无法与国外机床相比。国内普遍的情况是,有实力的模具企业、制造工厂、军工企业,大多会花更高的资金购买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品牌数控机床,只有要求不高的加工需求才会选择国产机床。
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如此依赖进口设备,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局面,实在是可悲可叹。
的确,国产设备在某些技术方面与进口设备是有较大的差距,但另一方面,国人普遍对国产设备缺乏信心。
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大家都可以是评论家,大家都能指责出国产机床不好的地方,但问题是靠谁来解决问题呢?事实上,机床核心技术的攻关,没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潜心研究,不可能会有实质性的成效。
要造出好的机床,需要一大批在各自岗位上潜心钻研、耐得住寂寞,精益求精,终身奋斗的技术研究人员。只有透彻掌握核心技术并持续地改进,不断创新,才能制造出卓越的机床。说起来容易,但我们去国内的机床厂家看看,那些研发人员、工程师,他们是否具有这样的“工匠精神”呢?
现在上班的人都很现实,他们要买房、要养家糊口,肩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工厂里那些搞技术的工程师拿着并不高的工资,就算一门心思钻研技术,到头来拿高薪的永远都是那些销售、管理人员,因而大部分技术人员会认为搞技术是没有前途的。为了追求更好的待遇,他们会转型去做销售或管理,再到后来出去办个公司代理机床,或者东拼西凑复制点技术造个机床赚钱。
在这个社会,别人看你有没有价值的标准是看你有没有钱。在这种价值观的驱使下,大家一致朝“钱”看。
就算有人一根筋研究机床,当技术研究出来后,公司会不会过河拆桥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你已经没有突出的价值了,下一个被炒鱿鱼的就有可能是这样一个一根筋的技术人员,这也是中国工厂现实的状况。
在这样不良的循环模式中,中国能造好机床吗?它折射出来的是全社会的浮躁问题!
来看看类似的情况,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呕心沥血,一生奉献,奖金却只能在北京买半个客厅,所获报酬比不上一份商业合同的灰色利益,也远比不上那些娱乐明星的一场秀...
当这社会虚荣成为风尚,看脸成为审美,娱乐成为主流,浮华成为氛围的时候?我们的民族真的能保持竞争力吗?中国制造能够肩负起强强大祖国的重任么?
今年,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对话》等等栏目也开始关注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开始报道那些默默无闻的工人,不少媒体也开始呼吁全社会要丢弃“浮躁”,重拾“工匠精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更多的改变,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