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业,工业领域作为生产力的核心,迎来了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机遇。中工互联(北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智振表示,工业大模型的发展趋势、应用场景及其对工业母机行业的影响非常深远。本文将围绕工业大模型的技术突破、落地实践以及未来展望展开讨论,揭示这一技术如何为工业领域带来“换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

中工互联(北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智振
工业大模型:技术突破与应用爆发
工业大模型作为新一代生产力工具,正在引发工业领域的深刻变革。智振指出,工业大模型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领域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跃迁。与通用大模型不同,工业大模型更注重场景化应用,例如生产监测、能源节约、工艺优化和设备运维等。这种技术与具体场景的深度融合,为工业效率的提升打开了全新空间。
国内外企业已纷纷布局:西门子与微软合作推出“西门子工业助手”,艾默生利用AI优化控制路径,而国内的中工互联则聚焦工业垂直领域,推出了“1+5+N”产品体系。这些实践标志着2025年已成为工业大模型应用的爆发元年。
工业场景赋能:从理论到实践
工业大模型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际场景的赋能中。智振分享了多个落地案例,展示了这一技术如何解决工业痛点并创造效益。
在车辆故障诊断中,工业大模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故障描述的快速解析与案例匹配。驾驶员只需输入文本或语音描述,系统即可推送相似案例和解决方案,将诊断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大幅提升了运营安全性和响应效率。
激光控制是另一个典型场景。传统激光加工依赖技师经验调试,参数设置保守且效率低下。通过数据驱动的轨迹优化和强化学习自动调参,工业大模型在保证精度的同时,将加工产能提升了20%,实现了全自动个性化设置。
这些案例印证了工业大模型的四大落地前提:小型化、场景化、产品化和私有化。智振特别强调:“工业大模型无法脱离行业Know-how的加持。只有深耕行业,才能实现技术与场景的真正融合。”
未来展望:工业智能体的崛起
工业大模型的终极目标,是推动工业装备向“具身智能”进化。智振提出:“未来的工业装备、产线甚至工厂,都将成为具备自感知、自适应和自优化能力的智能体。”从全球视角看,中国在工业大模型领域具备独特优势:完备的工业门类、丰富的数据资源以及快速迭代的应用能力。与欧美相比,中国更注重技术与产业的垂直整合,而欧洲聚焦工业Know-how,美国则偏向基础研究。智振认为:“未来3-5年,中国有望在工业智能化领域实现全球领先。”
结语:拥抱AI新时代
工业大模型不是互联网的延续,而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正如智振所言:“AI时代需要打破蒸汽机思维——不是简单地给传统设备加一个AI接口,而是用AI彻底重塑工业逻辑。”
对工业母机行业而言,这一变革意味着历史性机遇。企业需以开放心态积极参与,在场景中寻找突破点。无论是工艺优化、预测性维护还是供应链协同,工业大模型都将成为竞争力的关键支点。未来已来。那些率先将AI深度融入产品与服务的工业企业,必将成为新时代的领跑者。
评论 0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