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背景下,机器人化智能制造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由中德联合打造的先进制造技术中心(AMTC)和同济大学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实验室,通过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不仅为智能制造提供了前沿的解决方案和实践案例,更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产学研合作的典范。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德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成果、关键技术突破以及典型应用案例。

张为民教授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
CDZM与AMTC的协同创新
中德机械工程中心(CDZM)是中德两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整合了智能机器人中心(IRC)、先进制造技术中心(AMTC)和绿色能源工程中心(GEEC)等多个研究机构。这一合作框架充分体现了双方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产业应用上的深度融合。AMTC作为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由同济大学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联合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AMTC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研究工厂形成了独特的"双中心"模式。这种国际联动机制使得双方能够在数字孪生、轻量化生产以及绿色制造等领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例如,在数字孪生技术研发中,德方提供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而中方则可以提供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这种合作模式大幅加速了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进程。
机器人化智能制造的发展路径
机器人化智能制造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一条新型路径。其中包括:
辅助自动化(A1级):机器人完成单项任务,如简单装配或搬运,人类主导大部分工作流程。典型应用包括传统生产线中的机械臂操作。
部分自动化(A2级):机器人可以执行多个连续工艺步骤,如焊接、喷涂的连续作业,人类主要负责系统设置和质量监督。
条件自动化(A3级):机器人能够管理完整生产流程,仅在设备异常或工艺参数超标时需要人工干预。现代汽车焊装线已普遍达到这一水平。
高度自动化(A4级):系统具备自主决策能力,不仅能完成常规生产,还能自动调整工艺参数应对来料波动等异常情况。目前少数领先企业的示范线已达到此水平。
完全自动化(A5级):实现全自主运行,包括自我诊断、预测性维护和安全管理。这是未来工厂的终极形态,需要AI、物联网和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
与自动化级别相对应的是系统的通用性水平(G1~G5),从单一工序支持到跨领域全能型制造系统。这种二维评价体系为制造企业评估自身智能化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济大学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实验室的创新实践
同济大学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实验室围绕人形机器人的制造需求,构建了五大核心单元,形成了完整的研发体系。
(1)人机共融智能装配单元:通过多模态传感技术和大型语言模型(LLM),实现了人类装配意图的实时识别与理解。实验数据显示,该单元将装配效率提升了40%,同时降低了50%的培训成本。
(2)智能增减材制造单元:创新性地将3D打印与数控加工集成在同一机器人平台上,解决了传统工艺中需要多次装夹导致的精度损失问题。在航空航天复杂结构件制造中,加工周期缩短了35%。
(3)智能无模成形单元:采用多机器人协同控制技术,结合实时力反馈系统,实现了金属板材的高精度自由成形。与传统模具成形相比,新产品开发周期从数周缩短至数天。
(4)智能制造生产系统: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拟调试系统,可将产线调试时间从传统的1~2个月压缩到1周以内。异构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AGV)的智能调度算法使设备利用率提升了25%。
(5)学研工厂:每年培养超过2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学生参与的实际项目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池包装配、航天器部件制造等真实工业场景。
这些创新单元不仅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如大飞机、航天器等高端装备制造,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智能化改造方案。
典型案例:技术落地与行业应用
轻量化制造:通过碳纤维(CFRP)层压、切割和3D打印技术,实现汽车与航空领域的材料革新。
燃料电池堆装配:机器人完成双极板(BPP)与膜电极(MEA)的精密装配,提升氢能源设备效率。
电单车敏捷生产:模块化产线通过机器人集群实现快速换产,适应小批量定制需求。
新能源电池装配:人机协作解决狭小空间内的复杂工序,结合实时质量控制模型提升良品率。此外,实验室还探索了机器人集群制造和AR编程等创新技术,为船舶、航空等领域的大型构件加工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方向
AMTC提出“机器人全实时控制系统”,打破了传统自动化金字塔架构,将仿真、控制与通信集成于单一平台。该系统通过动态模型实现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显著降低能耗。例如,在氢燃料电池研发中,集成传感器的末端执行器实现了钛合金双极板的高精度堆叠,助推兆瓦级氢能设备的产业化进程。
机器人化智能制造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制造业范式的转变。中德合作通过AMTC和同济大学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实验室,将理论研究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为全球制造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树立了标杆。未来,随着数字孪生、AI和机器人集群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将迈向更高水平的自主化与柔性化,最终实现“制造强国”的愿景。
评论 0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