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MM现代制造 发布时间:2010-07-05
分享到

 

 

 


大连机床集团(DMTG)在2008年北京机床展览会上展出的FMC8008柔性加工单元

 

柔性在工业生产制造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制造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可用系统满足新产品要求的程度来衡量;二是生产制造系统适应内部变化的能力,可用在有干扰的情况下,系统的生产率与无干扰情况下的生产率期望值之比来衡量。

“柔性”是相对“刚性”而言的,传统的“刚性”自动化生产线主要实现单一品种的生产,设备昂贵,只能加工一个或几个相类似的零件,难以应付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随着批量生产时代正逐渐被适应市场动态变化的生产所替换,一个制造自动化系统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在很短的开发周期内生产出较低成本、较高质量的不同品种产品的能力。

柔性制造技术是对各种不同形状加工对象实现程序化柔性制造加工的各种技术的总和,是技术密集型的技术群。它以工艺设计为先导,以数控技术为核心,是自动化地完成企业多品种、多批量的加工、制造、装配、检测等过程的先进生产技术。它集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制作加工技术于一体,把以往工厂企业中相互孤立的工程设计、制造经营管理等过程,在计算机及其软件和数据库的支持下,构成一个覆盖整个企业的有机系统。柔性制造设备可在无需大量追加投资的条件下提供连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也不需要专门的设施,就可生产出特殊的订单产品。

研发和应用

我国的柔性制造技术发展的相对较晚,实际应用就更晚,到目前为止只有柔性制造线(FML)在汽车零件的批量加工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部分机床厂家开始研究制造柔性制造系统FMS,由多台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组成的多拖板、多主轴箱以及带有刀具站的柔性制造系统,可自动完成拖板的任意交换、主轴箱的交换以及通过刀具站自动调用刀具。

柔性制造单元在我国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研制的,其结构是用一台数控机床(加工中心)配多个拖板并自动完成拖板的任意交换。拖板的交换有多种形式,应用比较多的拖板交换形式有拖板固定式和拖板移动式,拖板固定式的拖板机构又分为两个坐标运动和三个坐标运动,两个坐标运动的交换机构只能完成线性布置的拖板交换,三个坐标运动的交换机构能完成空间布置的拖板库交换,柔性制造系统FMS的物料搬运系统多数应用这种拖板交换装置。拖板移动式是拖板移动到上下料位置由相对固定的交换机构完成拖板的自动交换,只需在固定位置装卸工件,这种结构除了具有柔性程度高还具有结构紧凑、成本低、使用性强等特点,因此该结构广泛地应用于柔性制造单元。

大连机床集团(DMTG)研制的FMC系列柔性加工单元结构为拖板移动式,多个拖板通过变频电机或伺服电机驱动做环行运动,通过系统控制完成拖板的选择,再根据拖板的上下料关系分别进行拖板的上料和卸料。大连机床集团(DMTG)在CCMT 2008上展出的FMC8008柔性加工单元可广泛应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特别适合新产品试制,可以通过该柔性加工单元完成多种新产品零件的试制加工,在不需要很大投入的状态下得到高精度的零件。在完成中小批量零件加工的情况下可以一次装夹多个零件实现一人多机管理和一定程度的无人化生产。在现实的加工业除汽车、电子等行业为大批量加工外其他加工业多为中小批量,如机床、工程机械、军工航天、船舶、塑料机械、农业机械以及其制造业,这些行业都非常实用于FMC的应用。

柔性制造线(FML)在我国的生产制造是在2000年后才开始的,其应用是在刚性生产线及自动线的基础上发展的,是有多台数控机床(加工中心)配置自动物流线或珩架机械手组成的。组成FML的数控机床大多数为单元式结构,工作台为根据工序要求而配置。大连机床集团(DMTG)已经成功地为汽车行业生产制造了多条柔性制造线。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经常出现柔性制造线中混入少量刚性机床组成刚柔结合的混合生产自动线,其中刚性机床主要是解决部分工序的工艺及节拍要求,这种柔性制造线往往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柔性制造线的控制分为单机控制和中央控制,单机控制是每台机床都有一套独立的控制系统,单机之间只有简单的互锁关系。中央控制系统是通过中央计算机来控制每台单机的,单机之间的互锁关系非常紧密,每台单机及物流线等全部信息都能通过中央控制系统来监控。

柔性制造工厂(FMF)技术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应用,只有少数发达国家部分应用。

我国目前的制造业对柔性制造的需求趋于逐渐增长的态势,主要原于快速发展的制造业、新产品、新工艺的需要以及大量外资加工业进入的需要,此外,中国劳动力价值的不断提升也驱使企业经营者购买可大量节省劳动力的柔性制造产品,其中以柔性制造单元和柔性制造线的需求居多。

作为现代生产方式的主流方向和共同基础,柔性制造技术支撑企业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同时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全面提升制造能力。为缩小国内企业与国际先进制造水平差距,我们企业应积极引进和加速培养各类“柔性”人才、以优化企业的知识和人才结构;依靠“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实现批量生产条件下的产品差异化,以解决少量个性化需求与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采取多渠道、多方式进行物流配送,以解决快速准确的物流配送与降低配送成本的矛盾;建立起强大有效的互动式信息沟通网络,以迅速精确地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重构制造流程,提高产品制造速度和质量,同时降低由此而提高的生产成本;转变企业管理方式,实施柔性管理,保证柔性制造系统高效运行。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