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日前举办的第14期“经济每月谈”论坛上,与会专家聚焦“服务经济与发展方式转变”建言献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认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应该同时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催生现代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也可以支撑和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
——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催生服务型制造企业和商业模式
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促使制造业企业功能服务化,使得新的服务型制造企业和商业模式崛起,从而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些企业在功能服务化的过程中,逐步转化为服务型制造企业,其标志就是其业务既有制造的内容,又有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收入和制造的收入在发生变化,服务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内容和作为服务供应商的内容在企业的业务中越来越重要。”裴长洪谈到。
他以IBM公司为例,详细解释了企业功能变化的过程。IBM原来一直以“硬件制造商”的形象给自己定位,进入20世纪80年代,它利用全球的售后服务网络,使自己转变为制造商和经销商的双重角色,从而把一部分生产环节外包出去。进入90年代,随着IBM硬件中的传统支柱产品进入衰退期,公司开始把自己定位为“信息服务公司”,在把PC部门出售给中国联想集团之后,公司完成了从制造商向信息服务供应商转型的跨越。现在,其服务业务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50%。“IBM公司就是从一个制造型企业变成服务型的制造企业的。一个企业的转型带动一个产业的转型,这对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思路。”裴长洪说。
裴长洪建议,发展现代服务业有一个新的途径,不一定要去投资一个新的企业。一部分现代制造业可以通过专业分工和外包,再通过供应链和整合生产体系构建新的体系,这是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新途径之一。比如说,在珠三角、长三角一部分企业已经具备转型升级的条件,可以通过发展服务业使自己转型为服务型的制造企业,再通过供应链管理等商业模式的构建,使自己成为一个服务供应商。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增强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
裴长洪认为,我国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必然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工业化的普及和传统制造业的转移,生产日益分散化,产品与市场的连接产生矛盾,这将降低成本优势的竞争力,需要生产性的服务业来解决。从经营领域来看,要求在流通领域提供物流、资金、通关、结算等更好的服务,才能保证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期间,国内的一些企业已经创造了这样的经验。一些企业从外贸代理制向其他的服务领域延伸,一些商业企业扩大服务范围,为很多中小制造商提供服务,把各种服务引进生产经营领域,形成一种生产性服务的连接,使得中小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降低,弥补了国内低生产成本优势被削弱的因素。这实际上是利用了生产性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的经验,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裴长洪指出,我国现在的外贸出口事实上不能完全算是真正的离岸外贸,因为这些服务供应商只能服务到货物离境。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一半来自低成本优势,另一半来自海外服务供应商高效率的服务。未来我国的生产性服务要“走出去”,延伸到海外,继续扩大海外服务供应的链条,进而形成对中国制造产品和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支撑因素。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