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长春2月3日电(记者姚湜 王晓明)在正在进行的吉林省“两会”上,如何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并以创新科技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吉林省作为高校和高等研究院所较为集中的省份,在科技创新应用方面仍面临投入不足、转化能力较弱等问题,专家建议加强官、产、学、研、用战略合作,突出投入重点,完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从根本上推动科技与产业的共赢发展。
——技术合同成交同比增30% 科技支撑作用凸显
吉林省科技厅厅长毛健在2日吉林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2011年吉林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和发布了“十二五”科技发展计划,研究确定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96项,全省登记科技成果500项,认定各类技术合同2993份,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25.7亿元,比上年提高30%。
吉林省是我国科技实力较为突出的省份之一,中科院长春分院系统的研究所包括长春光机所、应化所、地理所。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科研院所产出大量科研成果,但是企业应用起来却很困难,一部分科研人员不愿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想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人员,没有充足的资金又找不到合适的转化途径。
在高校方面,近几年,吉林省内高校逐渐增大了横向项目(企事业单位、兄弟单位委托的各类科技开发、科技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项目)在研究项目中的比例,但高校科研的成果的严重停留在基础层面的现实还是未得到改善。九三学社吉林省委员会经过调查发现,不少企业认为,高校的研究成果与企业实践脱节、成果应用困难,从而不愿和高校合作;而在缺乏政策支持、企业沟通不畅、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高校研究人员只能“闭门造车”,造成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无法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而另外一些地方所属研究所,科研活动相对独立。虽然从政府方面获得的科研资助不多,但因其可以应用自主科研成果进行生产,科研方面的投入相对容易。同时,由于地方院所研究的项目建立在社会需求基础上,针对性较强,成果转化情况优于其他两家机构。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地方所属院所自身拥有实力较强的研究团队,很少与高校联系,与企业联系也较少。
上述三个层次的研究机构作为科学研究系统的统一体来看,科研成果产出实现转化的数量依然偏少,虽然每年完成众多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大量重要影响力文章,申请多项专利,但是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比例少,即使是横向课题,其成果转化比例也不足50%。
另外,机构建设不健全,缺乏沟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信息平台。一些科研人员有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却找不到缺乏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机构,造成许多先进的成果积压。而企业与高校等科研单位信息沟通不畅造成了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人员缺乏相关实践经历,提出的技术成熟度低、企业应用困难,导致企业不再同科研人员合作。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将形成恶性循环。
——科技投入总量不足、创新主体实力不强制约科技活力迸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吉林省发改委副主任李洪慈在2日介绍说,2011年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在280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近30%。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是重点。尽管目前吉林省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科技投入总量不足、创新主体实力不强、产业技术路线不明确等因素仍然制约着科技支撑作用的发挥。
一是吉林省科技投入增速和总量较低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十一五”期间,吉林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年均增速为20.4%,低于全国20.7%的平均增速。2010年吉林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15%,比国家低0.55个百分点。财政科技投入占科技活动经费的比重仅为10.3%,比全国同期水平低2个百分点。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仍只是需求量的70%左右,而且还存在全社会科技投入和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增速慢于GDP增速,科技投入占GDP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GDP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等问题。
二是吉林省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的局面依然存在。目前,医药制造业产值占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80.7%;实现利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72.9%。从科技创新方面看,吉林省有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的高新技术行业只有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但这两个行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0.5%和0.3%,远低于全国的1.1%和1.5%的水平,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差距更大。据介绍,欧、美、日的医药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均在10%以上。
三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吉林省企业完成的科技成果比重仅为13.6%,比全国企业完成的科技成果比重为37%低23.4个百分点。吉林省独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科技实力分别居于全国第11位、第14位和第20位,差距较大。
四是吉林省科技支撑环境建设有待提升。目前,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低,不足全国的1%。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少,远低于全省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占全国2%的比重。同时,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意识较弱,高校每年的技术转让只占知识产权拥有量的1.8%,这与高等院校研发人员40%的比重不相适应。科技风险投资、天使基金等社会化融资渠道缺乏,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支持有限,在科技活动经费中金融机构和其他资金比重仅占2.5%,难以支撑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发挥作用。
——多措并举强化科技创新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腾飞
为促进科技创新,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而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吉林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
首先,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强化引导、示范作用。财政科技投入应集中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技术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上: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应大于2%,并确定为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科技投入的标准;要保证科技投入年均增长率高于经济发展速度3—5个百分点,建设以科技投入和科技进步为保障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机制;省、市、区(县)各级政府联动,引导企业参与,设立科技发展专项基金,对未得到科技计划资助的急需支持的各类项目进行资助。
其次,突出科技投入重点,优化科技项目结构。围绕吉林省八大工业跃升计划和长吉图区域开发规划,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在工业高新技术、现代农业发展、社会发展和中药生物药四大领域,在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实施一批科技专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和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企业开发大项目、好项目,带动科技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形成项目带动式的科技发展和成果产业化良好格局。
第三,加强官、产、学、研、用战略合作,推动技术联盟式创新机制的形成。吉林省人大代表李元元建议政府在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方面搭建有效平台,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技和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另外,九三学社吉林省委员会建议,利用好部省会商机制,推进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新型科技企业的部省共建。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产学研合作实体,以联合攻关和战略合作为实施形式,在新能源及节能汽车、光电信息、新材料、生物化工、先进制造和重大新药创制等领域,组织实施对全省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攻关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使官、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实现创新成果快速应用等方面得以快速推进。
第四,大力完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围绕产业发展重点,新建、筹建一批科技研发及服务平台,促进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完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可以依托已有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建,提升知识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完善已建的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和省级创新中心,强化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能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转化能力。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