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本土人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劳动力就业思维的变化调整,一度以廉价代工形成的中国制造业产能优势也开始松动,大有逐渐向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的趋势。近日,发改委专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在江苏淮安表示,中国想靠大量出口拉动国内经济的时代已经结束,所以定要将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作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下一步的中国的制造业应该向着高端化、分层化、低碳化的工业发展,减少低端生产,增加高端生产。
事实上,国内制造业企业也正在为适应这种本土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大势,进行着不同进度的生产线改造升级。用工业机器人取代人力是其中最直接的手段之一。这样做不仅能降低整体生产成本,还能把工人从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更有技术含量的工厂生产管理岗位。当然,因本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就将生产转移到他地,以至海外,这也不是所有企业降低成本的唯一必经之路。据报道称,一贯坚持本土制造的日本著名企业佳能CANON,就计划在2015年前完成所有生产线的自动化制造,并妥善安排此改造后剩余的生产线员工到新的工作岗位任职,从而对抗节节攀升的制造成本。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大张旗鼓地制造业重返美国运动,其核心竞争力也是高端高效的自动化生产线。
谈到在生产线上推进机器人取代人工的应用进程,我国无疑又占有了后发优势。据业内人士介绍,传统机器人主要还是以压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工业传感器作为自己的“眼睛”,因此,机器人仅能在严格定义的结构化环境中执行预定指令动作,缺乏对环境的感知与应变能力,这极大地限制了机器人的应用。现在的所谓智能机器人则通过机器视觉实现有效的动作控制,不需要预先对工业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进行示教或离线编程,可节约大量的编程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质量。而且由于机器视觉识别技术发展臻于完备,此前需要明显特征点作为辅助,抗干扰能力偏弱,对光照条件有一定要求等细节问题都不再是主要问题了。拿分拣机器人为例,在食品饮料、包装等轻工领域,就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对于中小质量物体,高速、不知疲倦的分拣、装箱动作,无论效率还是成本,都比人工分拣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据说由于此类机器人主要结构组成模块在市场上都容易找到,只要制造商、集成商掌握核心控制编程技术就可以实现精度不高的分拣动作,这在很多领域是足够用的了。因此不少国内企业已开始涉足,加上主流强势机器人品牌的产品,使得国内分拣机器人的市场价格开始呈现迎合多种层次、级别的应用需求的形势。
中国新型工业化的生产线上一定会给智能机器人留下足够大的市场空间,而本期封面故事列举的多个极具代表性的国外智能工业机器人应用案例,值得大家参考。如协同集成、同步集成、视觉导引运动控制等,都是相关的重要技术探讨方向。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