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迎来历史性机遇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4-07-11
分享到
如何顺应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工业革命,如何通过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PS)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是业界人士正在思考的问题

未来信息技术与物理世界的交融将是技术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如何顺应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工业革命,如何通过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PS)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是业界人士正在思考的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陈英表示,近来围绕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研究和讨论异常激烈。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将给包括工业制造业在内的传统产业变革带来巨大的机遇。目前工业革命的本质,正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这与我国的两化深度融合战略,有着深层次的呼应。

新变革呼唤两化深度融合

以集成电路和软件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为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最强大的引擎,它将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最核心的技术。

与会专家建议,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稳步推进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促进我国制造业加快向智能制造、互联制造、定制制造和绿色制造转型。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发展质量仍有待提升。从具体数据看,工业增加值率只有26.5%,远低于发达国家35%~40%的水平;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日本的9倍、德国的6倍、美国的4倍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转型升级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需要有新模式、新途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走过了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随着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他们正在通过信息互联、融合、深度挖掘,开始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进化。这条道路是清晰的,技术演进是连续的。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没有时间,也没有可能再重走这条老路。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恰逢信息化和互联网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这意味着我国有机会探索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两化融合战略,指明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向。两化深度融合战略,进一步把两化融合推向更大的范围、更细的行业、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更深的应用、更多的智能,实现在四大关键领域的深化融合和提升,一是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二是推进产业集群两化融合,三是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四是培育新兴业态。

工信部成立以来,对推进两化融合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理论层面,工信部明确了推进两化融合的内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明确了当前阶段的最主要任务,即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在实践层面,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维度,工信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应用企业和重点行业及领域。各地区、行业、企业也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全球范围内技术产业革命已呼之欲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开始显现出推动力。我国伴随着两化深度融合的推进,工业软件产业也将迎来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目前政策环境良好、市场气氛浓郁,国家提出的“自主可控”的基本要求,也为工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带动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政策环境良好

我国正在积极营造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的环境,不断加强政策指引、加大资金支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做好监管服务和安全保障。

为细化《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工信部制定并实施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提出了中长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具体举措。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专项、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手段都在向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倾斜。为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工信部正在争取新的增量资金,以强化对信息技术重点领域的支持。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塑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工信部在2013年取消和下放17项行政审批事项,着力加强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充分肯定并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要求行业协会做好行业自律、企业服务、市场拓展等方面工作,承担起行业信息化组织推广的责任。

目前,智能制造、智能监测监管、工业软件、工业控制、机器到机器通信、信息系统集成等领域在加快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抓好标准的评估、试点、宣贯和推广应用,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在监管方面,工信部要求拓展监管领域,创新监管手段,加大对电信市场、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认证服务等领域的市场监管,规范企业市场竞争行为,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服务质量,维护广大用户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检查,加强重点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强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监测和认证,做好监管服务和安全保障。

市场氛围浓郁

对于工业软件的发展,不仅政策环境发力,市场环境也十分配合。

过去的两年,管理软件(ERP、人力资源管理等)、生产研发类的工业软件(CAD、CAE、PDM等)都经历着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企业主动或被动地启动了从“重推广”到“重服务”的转型。用户市场趋于理性和务实,要求厂商更加注重技术的价值体现,强调贴合本土实际需求的应用创新和实施服务质量。市场以应用为牵引,用竞争激励创新,形成趋于健康、可持续的良性产业发展氛围。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带来更丰富的交付、应用和维护方式,有效降低了用户的应用门槛和实施难度。新技术还可能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定价策略和服务模式,拉近了厂商与用户的距离,改善了用户的应用体验和满意度,使得产品和技术服务的价值进一步得以凸显。随着成功的应用示范越来越多,一些观望中的中小企业的需求可能得以释放,成为新的蓝海。

大型国有企业从管理体系建设的高度,推动两化融合,主体用户的素质和理念有望系统性改善。工信部特别强调,两化深度融合重心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必须以管理体系建设为抓手切实推动两化融合。针对大量企业特别是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流程管理缺位等问题,工信部提出了借鉴ISO9000、ISO14000的做法,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开展符合性认定,提升企业信息化全面管理水平。与ISO9000一样,这项认定是引导性的符合性认定,属于非强制性的。与之配合,工信部将面向“一把手”开展两化融合培训,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完善首席信息官(CIO)制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和实施,在标准化工作中更多发挥作用,探索多样化的信息化发展模式。这是一种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手段,意在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产业环境的持续优化,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工业软件的巨大需求逐步释放,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开始加大在我国的市场推广和技术服务的投入力度。很多贴近行业,接近企业的协会组织也更加积极地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应用示范和相关培训工作。这些围绕用户教育展开的资源投入,有效地促进了市场的培育,提升了用户的应用基础。

“自主可控”契机

近日,国家机关禁止使用win8系统,软件与信息安全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国家从安全战略高度提出“自主可控”的基本要求,这为我国工业软件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工信部在《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中,也要求在信息技术产品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服务能力方面,实现安全可控,在重点关键领域实现全面自主配套。

业内专家分析,未来工控系统的自主可控将受到更多关注。过去,工控系统要求部件级和系统级两个层面的安全性、可信性、可靠性,关注点集中在工控系统的质量方面。现在,工控系统还要强调努力实现自主和可控。

同时工业软件产业的自主可控成为发展重点。制造业向智能化演进过程中,对工业软件的依赖度不断增加。工业软件,尤其是高端工业软件,还是需要有自主的产品体系,增强对工业系统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控制能力和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实现产业的安全可控。

四大方向值得关注

结合传统产业发展需求,陈英表示,工业软件企业的发展可重点关注四个方面。

一是在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中,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决策,需要软件和控制技术支撑。在两化融合技术标准规范方面,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监测监管、工业软件、工业控制、机器到机器通信、信息系统集成等重点工作,相关的技术标准制定、评估、试点、宣贯和推广应用等,企业可积极参与。

二是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重点领域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智能化,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将是发展的重点。工信部在《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中要求,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要取得重大突破,并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得到快速应用,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这将带来对工控自动化解决方案和管理软件的应用需求。

三是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工信部在《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中已提出,要深化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提高行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促进物联网、工业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驱动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这对面向工业应用的整体软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市场动力。

四是在加强重点领域智能监测监管方面,对食品、医药要建立可追溯的安全质量信息体系;对民爆、化学品等高危行业要建立智能检测,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在重点用能企业要推广数字化能源解决方案,实现节能减排达标。这些方面的需求可能集中在工控自动化系统、管理软件、流程控制软件等领域。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