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中国,如果要在世界上找一个学习的标杆,那就是德国。
德国总理默克尔7月8日刚刚完成了她任内对中国的第7次访问。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并拖累全球地缘政治陷入风云诡谲的困境中,如何向德国学习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危机应对和融入世界的能力,提高并强化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无疑是中国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应该从比较高的层次来向德国学习,并加强中德合作。主要原因有很多,中德两国没有战略利益的冲突,也没有在重大价值理念上过分苛责对方;中德两国分属亚欧两洲最大的经济体,双边经贸关系密切,而且同属贸易顺差大国;虽然同属制造业大国,但德国制造业既大且强,中国制造业只大不强,两国在技术与市场上又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中德强化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已成为世界格局稳定的一块重要基石。
在我们看来,中国需要向德国学习的地方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要学习德国发展工业经济的经验,建立与“世界工厂”相适应的平衡学术和职业培训之间关系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工业技术发展体系。德国一直极大地受益于其在资本品、豪华汽车以及化学品方面的历史优势,个中原因与德国一百多年来的“一元在学校、一元在企业”的“双元制”工学交替的学徒培训传统密不可分,更与德国不断推动工业升级息息相关。为此,中国在此次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明确表示,中国将积极参与德国工业4.0战略研究,着力推进中德产业合作迈上新台阶。
二是要学习德国对待产业和金融的态度。德国企业不爱上市,也不好玩金融,其他国家“去制造业”,而德国一直发展中小企业。德国有许多世界一流的企业,既包括西门子和大众这样的大型跨国企业,也包括1200家左右的“隐形冠军”。“隐形冠军”规模虽小,但高度专业,许多都是家族传承,几代人持续把产业做精做深,做成事业,做成百年老店,利润也颇为可观。而中国的众多制造企业没有从持续深耕提高技术含量中获取合理回报的事业理想,一有机会就想上市,或从事房地产和金融谋取暴利,于是实体经济的技术积累难以实现。
三是要学习德国对打造企业生态系统的智慧。无论一个多世纪以前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的经济发展思想,还是德国实行有限产权的住房制度,都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生态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德国对制造业高度重视的产业政策,以及对企业和劳工利益同步增长的制度关注,非常有利于员工的稳定和技术的积累,增加德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而有限产权及非市场化的住房制度,无疑降低了居民住房成本,也遏制了房地产对产业资本的吞食,使得居民能够专注制造业。
四是要学习理性自律的社会福利和财政制度。不同于欧洲众多国家的高福利制度,德国早在2003年即开始推行宏大的“2010议程”改革方案,成功地取消了德国福利国家制度(包括为鼓励就业降低失业救济金水平),在过去10年德国工人实际收入只降低4.5%的情况下,通过创造更大的出口创造了巨额贸易盈余并贡献了2/3的经济增长,并维持了国民的高就业水平,致使西班牙、意大利年轻人在欧债危机期间失业率高达56%和38%的同时德国年轻人的失业率仍低于8%。而财政自律使得德国在昔日欧洲双核之一的法国失去3A评级后,欧洲渐成德国的“欧洲”。
五是要学习德国高超的国际沟通和谈判能力。德国持续至2013年仍然高达2000亿欧元的创历史新高贸易顺差,相当于当年GDP的7.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德国的中国承受的“双反”等贸易争端却是最多的。中国如何与全球各国相处,无疑是要向德国学习的地方,包括与邻国超越主权的高度包容的共同体关系。
最终分析结论:
中德作为分居亚欧大陆两端的洲域最大经济体,两国没有战略利益冲突且技术与市场高度互补的特点,正在成为强化提升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中德关系已经成为世界稳定的基石。中国应向德国学习发展工业经济、处理产业与金融关系、发展企业生态系统、建设和谐理性的财政和福利制度,以及与世界相处的能力。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