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有益 再攀新高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MM《现代制造》 发布时间:2015-02-11
分享到
经过5年的贯彻落实,数控机床专项不仅取得了许多成绩,而且给行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卢秉恒院士

专项推进为企业赢得发展机遇

经过5年的贯彻落实,数控机床专项不仅取得了许多成绩,而且给行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

首先,数控机床专项的实施,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带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在数控机床专项启动前的几十年里,我国机床装备制造业相比其他行业较为分散,企业规模普遍不大,资金短缺且研发力量薄弱,同时,国家给予的投入、支持很少,整个行业长期发展缓慢。数控机床专项的启动,不仅使整个行业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动力被激发出来,而且在数控机床专项的牵引下,行业面貌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通过承担课题,数控机床取得重大技术进展。由于课题带来的创新积极性,使我国机床的数控化率明显提高,一直困扰我们的数控系统有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五轴联动数控系统的基本功能已初步具备,并在一些机床上得到了配套应用。在此基础上,国产机床开始由中低端向高端发展,五轴联动、高精密重型机床和复合加工机床等一批创新产品逐渐涌现,机床的平均无故障时间显著提高,从而为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尤其让航空航天和军工等以往在加工技术上受制于国外的企业看到了希望。

第二,创新动力大为提振。通过数控机床专项的牵引,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行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很多课题单位逐步建立并完善了自己的实验室和检测手段,有的课题单位甚至拥有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从而改变了以往只顾生产、忽视研发的状况,当然,课题单位的创新能力大为提高,这为企业转型升级、应对市场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研发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课题单位一改以往不注重研究用户需求、不注重开发专门领域的订制设备而只闭门生产的习惯,在专项的牵引下,逐步走向了与用户联合开发用户真正所需的专用设备的创新发展道路,从而逐渐走出了低端市场、低价位竞争的恶性循环漩涡,产品结构明显改善,利润率逐步上升,并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结构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数控机床专项的启动,大大地增强了企业抗危机、抗风险的能力。比如,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很多企业陷入困境,而2009年数控机床专项的及时启动,通过3批共近200个课题项目,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并引导企业走上了一条“以用户为导向的产品研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012年,整个机床市场需求再度下滑,很多企业订单下降了30%~50%,但经过前几年专项引导下的产品结构调整,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普遍承受住了市场萎缩带来的经营压力,这也是数控机床专项对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业带来的益处之一。

过去多年来,由于机床行业发展遇到许多困难,导致人才尤其是研发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十一五”期间,当数控机床专项启动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动员全国的科研力量,聚集人才,进行合力攻关。通过课题项目作为纽带,一些课题单位已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用户逐步建立了长期、紧密的产、学、研、用合作关系,通过联合攻关,实现了一些关系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高科技基础制造装备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部分还取代了进口。比如,我国第一台800MN大型模锻压机的研制成功,为飞机框梁等结构件的一次整体成型提供了技术保障;自主研制的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满足了国内汽车行业大型外覆盖件的成形需求,还赢得了福特汽车公司美国工厂的订单;3.6万t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的研制成功,极大地缓解了电力、化工工业对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的需求压力,迫使进口厚壁钢管的价格大幅下降。此外,10m数控重型龙门车铣复合机床、重型船用曲轴数控铣车复合加工机床、模块化高速大型数控滚齿机以及高精度六轴数控线切割机床等一批重大关键设备的开发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和发电设备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的发展急需,特别是造船和大型发电设备制造所需的机床,目前已基本可以立足于国内。

专项的具体目标及实现途径

数控机床专项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和发电设备制造行业所需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80%能立足国内,国产数控系统占高中档数控系统的60%,国产高档数控系统要达到20%的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建立完整的功能部件研发和配套能力。围绕这一目标,数控机床专项“十二五”计划提出,到2015年,要显著提高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的技术水平及可靠性,主机、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要实现中档规模化、高档产业化的目标,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及工具要实现与主机的批量配套,其中,中高档数控系统要实现2万台以上的配套应用,中高档关键功能部件要实现5000台以上的配套应用,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在数控机床专项的牵引下,调动并集中了国内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业中的优势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重点行业的用户企业充分参与到专项课题的研发、制造、示范应用及产业化推进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有效发挥了集体智慧的力量,推动了专项课题的高效、圆满完成。

正是在数控机床专项的引导下,实现了校企联合,使得高校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取之于实践、用之于实践,高校自身的综合研发水平因此而得到明显提高,并为企业提供了切实有用的理论指导。例如,吉林大学提出的机床可靠性评估方法,为企业正确评价自身机床的可靠性提供了检测手段;西安交通大学开发的动态误差补偿装置,真正起到了对数控机床精度进行误差补偿的作用,为企业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此外,在数控机床专项的牵引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得到了明显改善,能够有机会深入企业开展研究和实践,并通过这种实践积累了实际的工作技能,从而确保了培养出的人才是广受企业欢迎的创新实用型人才。

同样是在数控机床专项的引导下,实现了课题单位与用户的联合开发,以及在用户企业的示范应用。在此过程中,课题单位从用户那里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了产品的持续改进和创新,一些企业的高档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甚至在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得到了示范应用。由此,课题单位获得了一条实现产品创新以及加速产业化、市场化的必经之路。对于用户而言,通过参与数控机床专项课题,不仅帮助机床企业对生产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升了装备的针对性,提高了机床企业提供各领域全面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提高了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并增强了自己的科研力量,使自身工艺技术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而且能够借助产、学、研、用的合力,推动国产装备的应用,使用户可以获得更好更便捷的服务。

总之,产、学、研、用的合作模式,推动了产业链之间的密切合作,更推动了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业整体研发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