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发展规划处姚珺处长做《加快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迎接新变革与新挑战》主旨发言
今天交流的题目是《加快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迎接新变革与新挑战》,我想讲两个问题,一个是新变革与新挑战,第二个是制造业“十三五”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路径。
一、新变革与新挑战
当前的制造业发展到现今这样一个自动化信息化高度发达、信息技术深入广泛应用到制造业各领域的一个新的阶段。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能力需求,概况地说,就是效率、时间和灵活性。从效率上来说,制造业迫切需要提高它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它的生产效率,从提高它的响应时间来说,制造业迫切地需要加快缩短产品的上市时间。我们知道,现在的制造业发展跟过去已经不一样了,过去我们的企业生产一款产品、研发一款产品,可以靠这个产品活8到10年,一直在市场上就这么销售。但是现在制造业的产品创新周期、迭代周期在大幅度地加快。最典型的就是手机,手机8到10个月就得换代,手机上的软件,现在版本号的更新周期已经到小数点后3位,5.1. .5.1.2.3,这种速度在更新,所以,产品的创新周期在大幅度地加快,产品的复杂性也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升,过去我们看到的一般机械产品,都是机械结构,现在的机械产品里面融入了大量的信息技术,机电、软件都是高度综合集成,面临的数据量也更加的庞大。第三个就是增加灵活性,现在制造业面临的终端消费群体跟过去也不一样,过去解决的是有无,企业生产的产品是推向市场,用户是被动地接受。未来面临的制造业的消费群体,是已经升级以后的消费群体,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多样化的需求,追求更加迫切。所以,制造业生产如何能够满足终端市场这种个性化、多样性的多变的需求,就要求我们要能够具备个性化量产的能力,过去是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未来的生产就要变成大规模、个性化的量产,要实现生产的柔性和可重构,所以,制造业正面临着新的竞争力的挑战、新的需求。
那么围绕制造业新的能力需求,全球都在努力探讨未来制造业变革的方向,代表性的就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等等。当然,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也在响应未来制造业发展这种新的需求。
那么,从工业1.0到工业4.0,从过去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到智能化,未来的工业4.0如何去看待?工业4.0我总结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就是感知。现在的或未来的工业4.0时代的制造业,将会对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流程、全环节、全系统的深度感知,这是现在的生产系统所不具备的。第二个就是连接。现有的生产系统里面有一些局部的连接,将来的生产系统基于未来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将会实现万物、人实时高效物联。第三个就是数据,数据将会成为未来生产当中的关键生产资料。它将通过数据的采集、加工、分析和决策,实现过去的生产向未来的数据驱动的精益生产方式的转型。第四个就是集成。生产环节里的软件、硬件和人要实现高度的综合集成。第五个就是定制,工业4.0生产系统要满足的终端需求是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满足未来定制化的需求。所以,在工业4.0时代,跟现有的工业3.0系统在这些方面会有一些本质上的不同。那么作为这场变革中的中国制造业,将迎来变革升级补课的多重任务相叠加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塑造我们的新动力,要加快传统的从要素驱动的方式加快向创新驱动方式的新的动力方式转型,关键是要提升我们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
第二、要构建我们的新能力。过去的我们的制造业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一般的需求问题,未来的制造业,要适应消费结构的升级新需求,要实现创造新供给,实现通过供给来盈利消费需求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要求,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提制造业供给侧改革。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出国,经常看到在德国免税店里,排着长长的队,在干什么,在买锅,整套整套往国内买。有买刀的、买锅的、买指甲剪刀的。到日本买电器、买马桶,这些东西中国人都不能做吗?国内都能做,上万家企业在做。但是我们一年在国外消费的金额是多少呢?1万元。奢侈品消费我们中国占了全球的31%,为什么?因为我们创造不了高端供给,满足不了升级以后的消费需求。只能满足中低端的一般性的消费需求,所以,我们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强我们的高端供给能力。所以我们老在想,苹果通过触摸屏,引领了整整后续这么长时间的基于触摸屏这种智能手机的消费潮流,人家是通过创造新供给,来引领新需求。我们是适应、被动地去适应用户的需求,这就是本质上的差别。
第三、要形成新体系。我们过去的产业体系没有全球竞争力,现在的、未来的制造业的竞争是产业生态层面的竞争,是一个体系化的竞争。所以,我们现在都在谈要构建产业生态,为什么?要抱团打在一起,大家才能形成集团的战斗力。包括我们走出去,所以,我们说要构建产业新体系。
第四、要形成我们竞争的新优势。过去的竞争优势是什么?是成本,各种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靠价格。未来我们的竞争要转向构建新的优势,就是我们的技术、质量、标准、服务。所以,我们的制造业要引领、要适应这样新的挑战需求。我们必须要在新动力、新能力、新体系、新优势方面去构建一个新的能力体系。
那么,《中国制造2025》为了推动这些方面的工作,我们做了一个总体的任务布局,大家看过2025我就不在这里展开说了。我们提出来了三步走的战略,提出来了九大任务、五大工程,八个方面的战略支撑与保障,系统地谋划了未来10年我们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路径。
那么,我把它概况一下,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路线图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创新驱动+“四化”发展。其中的创新驱动是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相互促进,相互融合,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通过模式创新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变现为收益,变现为资本。从而形成正向的循环,以创新驱动为龙头、为动力,我们的制造业要走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这“四化”发展的路线。所以,我理解的2025对未来制造业路线图的描绘就是创新+“四化”。
二、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与路径
(一)实现动力转换,加快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要走创新驱动,对制造业来讲,是创新的主战场。现在我们都在谈,要建国家的创新体系。作为我们的制造业,迫切地需求建设、完善制造业自身的创新体系。这里面我们要加强四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创新主体的建设。我们要建设一批真正有能力的、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要加强大学和科研机构里面的理工科学科的发展。我们还要建设一批制造业的创新周期,支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
第二、强化支撑能力的建设。包括重大的科研基础设施,包括成果转化、中介评估等。我们在跟金融机构对接的时候,金融机构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说现在我们的企业贷款,过去靠的都是固定资产,有多少土地、多少厂房、多少设备,我给你算个价,抵押贷款。现在很多企业都是轻资产,经常拿一个专利,拿一个技术成果告诉我,它值多少钱。他说我看不懂,谁来衡量这个创新成果的价值,有没有一个公允的机构,让大家都能认可的、权威的机构来给我们一个判定。这就需要我们有一整套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
第三、人才体系。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到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感受到人才是制约的瓶颈。我们现在中国制造2025,后面有一个1+X,11个其中有一个是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为什么?我们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10年,初中毕业的水平。发达国家普遍在16年以上。那么,这种人才的素质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未来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后的发展需求。
第四、制度环境建设。包括知识产权,尊重创造,支持技术的资本化,等等。要构建一个更加有利于制造业创新的环境。在这个里面,有一个核心的任务,就是要打通死亡谷,强化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也就是说要建设一批国家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把基础研究跟企业的产业化创新之间的这个瓶颈和短板打通。那么,培育这样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由它来为面向整个行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提供解决方案。由企业在这样的一些共性技术已经突破、已经解决的基础之上,再去面向市场,进行产业化创新,降低企业产业化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现在我们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只有10%,很低,大量的成果都在评论文、评奖、评专利、评职称,真正有效转化到生产环节的这个通道并不是很畅通。所以,我们要建设这样的一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那么,这个是我们在创新方面,在2025里面,在未来几年要着力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瞄准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智能制造
第一、要加快发展一批智能的装备和产品。比如说,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汽车、家电,等等。那么,这里面有核心的三个关键智能制造装备,一个是高档数控机床,第二个是工业机器人,第三个是增材制造设备。大家都是搞这个的,我就不展开说了。
那么在这个里面,我们想发展智能化的装备和智能化的产品,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要突破新的产品技术体系。因为未来的智能化产品和装备在技术体系的构成上面,跟我们现有的产品会发生很多本质上的不同。比如说汽车,现在大家炒得很热的智能汽车。现在我们传统的燃油汽车,它的核心技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解决好的,一个是发动机,一个是变速器。但是未来的汽车里面,核心技术在什么地方,电磁、电机、电控,网联、无人驾驶,在传感器,在软件。所以,产品的技术体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前两天我们跟有些专家探讨,专家还在说,我们现在是不是应该把更多的资金从传统的汽车投入到新能源汽车,去抢占未来的技术制高点。所以,发展智能化指标,形成新的技术体系,这也是我们弯道超车的一个重要机遇。
第二个就是要构建新的产业生态。智能化产品的产业化生态会跟我们现有产品的产业生态有很大的不同,我老举一个例子,就是智能马桶。说是马桶怎么能智能化?人家说在马桶里面加装医学传感器,实现每个人在家里实现尿检和便检。你在家里面上完厕所,它有自动的采集器,把尿液采集上来进行分析,分析完了以后,通过手机上的APP传到服务端,服务端几分钟就把结果传到你的手机上,很快你在家里就可以看到你的健康状况。那么这家企业告诉我们,智能马桶对它而言,不是它的利润中心,是它提供服务的载体,是它提供健康服务的载体和入口。所以类似的产品,比如说我们的智能手表,现在手表还是计时工具,远远超出了计时工具的概念。手表上嵌入了健康、计步器、睡眠监测、心跳等这些监测,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计时工具的这种能力需求。所以,依托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我们正在进入以智能为特征的新硬件时代。智能的产品将极大地延伸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以智能产品为入口,以互联网为平台,将为制造业企业延伸、拓展高价值服务提供广阔的空间。所以,制造业未来的产业生态会发生很多新的变化。
第二、要建设一批智能工厂。2015 年,我们通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已经启动了46个项目的建设。这里面包括海尔、伊利、娃哈哈,不同行业的代表性企业都在建设我们所谓的示范工厂。那么,我们说智能工厂的特征有3个:第一个就是信息的深度自感知,第二个是智慧优化自决策,第三个是精准控制自执行。那么现在我们的企业在实践当中,普遍一个认识就是现阶段的关键是要打通IT和OT,就是信息系统和生产系统之间要把它打通,也就是虚实结合。那么,这个里面,海尔的实践,它把企业里面的ERP系统、 PDM系统、仓库管理系统、MES系统,还有SCADA系统,把这五大系统集成起来,打通了,实现数据的共享。所以,海尔基于这样一套体系,在全国建了5 个互联工厂。现在看的人很多,我觉得大家也应该多去看一看。在这种互联工厂的状态下面,跟我们现有的工厂生产的形态已经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那么,作为一个智能生产系统,我理解它有四个层次,或者四个环节:第一个就是感知。通过在工厂系统里面布署大量的RFID、近红外等智能化传感器,实现对生产的深度感知。第二就是连接,或者说通信。感知的数据系统之间要相互共享、连接。那么,这就是我们的工业互联网。第三就是决策。在工厂里面大量采用工业软件,云计算、大数据,把获得的这些感知数据进行实时的决策分析。第四个就是执行层,那就是通过MES、PLC、工业机器人等实现自动化执行。我认为这是一个完整的智能化生产系统的一个构成,那么它的四个关键就是感知、连接、计算和可视化。在这个里面,我们要着力构建的关键基础设施就是工业互联网,所以,(工信部)部里面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苗部长亲自担任这个联盟的主任,我们就是要加快研究未来工厂里面互联网架构的基本的结构,它的关键技术、协议、标准和能力需求。工厂的工业互联网跟我们现在通信互联网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通信里面,电话打断了,重新拨上去就行了。工厂里面一旦网络断了,整个生产就断线了,那个损失就不是我们这种通话通信系统损失可以比拟的。
那么,我们未来的这种智能生产,概括说要实现三个互联和三个集成,这三个互联一个是信息的互联,第二个是虚实互联,就是软硬件系统的互联,第三个是工厂内外的互联。实现三个维度的集成:一个是纵向集成,就是我们企业内部生产的各个环节,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等各个环节的集成。第二个就是横向集成,不光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要集成,企业要跟上下游企业形成集成,光你自己行不行,瓶颈不能卡在供应链和上下游企业里,所以要形成一个体系。第三个就是端到端集成,要把用户纳入到生产的每个环节,你的每一个流程当中用户都可以参与。海尔的互联工厂现在就做到用户下的订单,产品从上线第一台机床加工开始,用户就可以用手机、iPAD通过互联网去访问它,去了解你定制的这款产品每一个加工过程的参数、现在的加工状态、谁在给你做加工,他都可以看。你在加工的过程中,还可以有限地进行需求的更改,这就是它现在所做的,所以我们说是端到端集成。
第三、发展智能制造要发展工业大数据。前面说到,大数据将成为竞争的关键性基础,并成为下一波生产率提高、创新和消费者创造价值的支柱。所以,我们未来的工业生产是数据驱动的精益生产,要把数据转变为企业的利润。
第四、推进制造业+互联网。我们现在谈的比较多的是互联网+,作为我们行业管理部门,我们行业要主动地去拥抱互联网,我们也对互联网+和+互联网做了一下分析,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互联网跟制造业的融合,未来的空间是十分巨大的,我认为它是未来更大的一个蓝海。那么,我们的制造业跟互联网的融合正在由传统的外围逐步地向核心环节融入。过去我们只是在销售电子商务,现在我们已经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这样的一些核心环节,由外向内,由消费品行业向装备制造业去延伸。那么,+互联网将会推动我们制造业很多价值链环节的变革。比如说设计+互联网,会推动我们过去的研发设计由企业内部研发变为众包众创;制造+互联网会实现分布式协同制造,管理+ 互联网会推动我们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科层企业变为我们的虚拟企业、平台企业,营销、服务、融资,等等,这些都会跟互联网融合,从而产生新的价值链。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海尔稿众创会,它搞了个候补网站,所有的大众都可以登录这个网站,提交自己的设计需求。讲一个例子,他们搞空调,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空调有两种,一种是立式的,一种是壁挂的,有用户登录这个网站,提出了一个需求,说你那个空调给我搞一个鸟巢的空调,这样的话,我挂在墙上可以当一个装饰。就提了这么一个需求,几天就有几千个人来对这个需求进行迭代,这些人都不是专业人士,都是网站的社会大众。大众对这个需求不断地进行细化和迭代,有人对提出的这个鸟巢空调画了个草图,有人又在上面加了很多新的功能,提出很多新的需求,反复迭代。迭代到一定的程度,大家基本上需求已经收敛了,大家形成共识了,海尔的工程师介入,把这个需求变成三维CAD模型,然后把这个模型再放到社区里面,大家继续讨论,继续迭代,继续提修改意见。等到大家都修改达到一致的时候,海尔就开始把这个东西,说你们可以下单了,我可以给你提供这样的产品。前期参与这些迭代的所有用户都会成为它的第一批用户,然后这些东西就投到海尔的生产线上进行生产。每一个产品都有它的终端、明确的客户,所以,它就是定制化生产。
那么,在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有一些基本的策略:第一个就是要科学认识。我觉得这个还需要很多智库对这些东西作很多深入的分析。我们最近收到很多研究报告,包括信息报送,有的地方报送说我们建成全球第一个工业4.0工厂,后来我们自己想想也笑,德国说工业4.0它还要15年,我们中国已经开始有人说已经搞成了。前段时间网上说,我们搞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能不能叫试点示范,是不是真的实现了智能制造。所以,我们对于智能制造的内涵、当前的技术发展阶段,对它这种推进的过程和长期性都要有一些客观的认识。第二个,我们要标准先行。所以,我们部里面搞了个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跟质检总局联合推动拟标准的制定。第三个要分步实施。智能制造不是一下子变成一个“高大上”的东西,实际上我们在很多地方看智能制造,实际上就是刚才介绍的大家说的工业自动化,就是把东西用机器人来替代传统的人工,但它确实对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确实解决了我们企业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也认为这种是推进智能制造的一个步骤或者是一个阶段,也是一种进步,也是向着智能制造这个方向在进步。第四个就是要注重实效。我们不仅要关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产业,更要围绕质量和效益,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第五个是坚持自主创新。我们的智能制造一定要形成一批自主的解决方案供应商。为什么反复强调这个,很多企业搞改造,我们到企业调研,他们都说我这个设备是全球最先进的,但大部分说这个话的时候,你一看肯定都是进口的,德国的、日本的,包括我们这个纺机,纺织企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可是你看看纺机纺织生产线上绝大部分都是进口日本的。如果我们的智能制造推进10年以后,我们去调研,说很多企业都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生产,但是你看自动化生产线是从哪来的,一说是德国西门子的、美国GE的,那我们的智能制造就失败了。所以,我们说要培育一批自主的解决方案供应商。第六是要坚持开放合作。我们不能封闭,我们跟德国、美国、韩国,跟这些国家都要开展多层次的交流和合作。
(三)补齐短板,强化基础
大家可以看到新华社发的这个“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当中的章节的第一节就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这也是我们说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说“三去一降一补”,补短板在我们制造业就是要强化工业基础,补齐这个短板。基础能力是我们当前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这里边的案例太多了,咱们机械信息研究肯定对此深有感触。我们这个集成电路那就不用说了,一年进口 2300多亿,我们的高铁,高铁里面很多零部件,其中有一个叫螺母,那这个螺母叫永不松动,它有这样的要求,我们只能采用进口日本的。工程机械领域,我们的液压系统、高端液压元器件,我们的圆珠笔,总理已经跟我们提了两回了,说你们一定要重点研究一下圆珠笔,这东西很小。后来我们做了调研,圆珠笔的笔头,圆珠笔里面的墨水,甚至咱们用的圆珠笔用的塑料套的塑料,都大量依赖进口,生产圆珠笔笔头的钢头的数控机床,几乎都是从瑞士进口。所以,面临着一些这样的问题,我们在跟相关的企业在对接,希望他们能够做一些集中的突破。再比如说民用飞机,现在C919在搞,ARJ21也已经下线了,但是我们自己统计,我们现在民用飞机上自主的铝材利用率很低,不到1%,但我们是全球最大的铝生产国,但我们飞机上用的铝材还得靠美铝,进口美铝。所以,这样的一些问题对我们制造业的基础能力提出了大大的一个问号,我们很多终端产品很风光,在国际上开始崭露头角,但是你把这个东西细分下来,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瓶颈环节卡在别人手里。所以,我们在这个里面提出来要发展“四基”,就是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基础技术。我们提出来了搞“五个一”,就是工业强基工程搞“五个一”,一条龙突破,一批示范,一批领军企业,一批技术基础的创新平台,要打造“五个一”这样一个体系。在这个里面,当前这个强基除了要突破基础的这些东西以外,还有一个比较薄弱的就是试验,工程试验,我感觉我们在工程试验方面积累的数据太少。我以前对口航空的时候,我们航空企业一起去俄罗斯,去进口一项技术,这个技术是做结冰传感器,飞机的机翼上要加上结冰传感器,一旦结冰能够报警,能够自动启动除冰装置,飞机在大气中飞行才能安全。结果我们到了那个企业,从莫斯科坐了16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了一个小镇上,看到一个极其破的厂房,看完后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个厂房里只有4个工人,最老的75岁,最年轻的50多岁,4台机床,1个人1台机床,最新的机床是七几年的,最老的机床是一九零几年的。我们的企业看,说我们去引进什么呢?给我们一套图纸,这就是我们这个结冰传感器在不同的工况环境下面的数据。他说这数据我们也做了,后来拿来一看,人家做的那个温度区间,上100度,下100度,我们就20度、 30度,很多东西就没考虑到,做的实验太少。就这一个案例,我就深受感触,我们很多的工程试验做得太少,没有数据。所以,你把那个软件都买来,软件有啥用,软件是标准化的程式,拿来你就设计不出来这个东西,因为你没有参数,没有数据。
(四)结构优化,高端引领
第一,要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在 2025里面,10个重点领域有7个都是高端装备,那么未来的高端装备有几个重要的特点,第一个就是智能化,那会在高端装备里面大量的融入传感、控制、网络。你看看我们现在那个GE公司,新生产的燃气轮机,一个燃气轮机产品加装了5000多个传感器,所以,为了监控燃气轮机的实施运行状态,在全球建了3个数据中心,专门实时采集所销售的每一台燃气轮机的运行工况,对它进行监控。第二个就是模块化,装备的模块化。模块化的装备,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研究。海尔搞了个模块化冰箱,过去一个冰箱400多个零部件,现在把它模块化以后变成23个零部件(模组),大大简化了供应链管理,强化了它的协同创新,还有绿色化,这里不展开说了。
第二,要提升质量和品牌。部里面按照中央的要求,搞了个三品行动,首先在消费品行业推进,就是增品种、强品质、创品牌,提高我们的精确性、稳定性、可靠性、一致性等等,一些传统的薄弱环节。那么同时还要打好去产能的这个歼灭战。发展高端,也不能忘了传统的低端,所以,我们要打好去产能这场歼灭战。
(五)拓展价值,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的制造现在成为制造业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会越来越成为我们制造业企业的价值取向,也是制造业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的一个来源。因为未来的制造环节本身通过自动化的生产,制造环节本身的差异性会越来越小,制造企业获取价值、获取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在于拟基于这些制造所提供的差异化服务。所以,我们跟北航一起去年搞了一个课题,叫“中国的制造业服务化经典案例集”,现在已经出版了。对几个国内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做了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很多企业都在做这个,比如说陕鼓,在鼓风机上加装远程传感系统,进行远程的故障诊断,它有个监控大厅,3秒钟可以把这所销售的鼓风机产品的运行状态更新一次,然后由专业工人在监控中心对这个运行状态进行分析,给用户提供远程的故障诊断和预警分析,防止用户使用过程中突然停机。比如说,青岛红领,搞服装的个性化定制,搞了13年,通过这13年的积累,建立了一个全球最大的人体版型数据库,现在7天一个流程,就可以实现一套西服的个性化定制,从下单开始到拿到手里,用7天。10分钟采集人体的三维数据,把这个数据从客户端传到服务器,服务器开始自动匹配,进行参数化设计,然后自动跟供应链连接,把信息提供给上下游供应商,进行定制。还有些企业做得更极端,比如说 GE,GE是卖航空发动机的,过去我们说GE产生利润两个环节,一个是卖,还有一个就是售后,现在GE不卖了,卖航空发动机的使用小时,你的飞机挂着我的航空发动机在空中飞一个小时,你给我交一个小时的费用,剩下的你不用管。国内也有企业在做,比如说,浙江的杭氧股份,原来做空分装置,过去是把空分装置卖给用户(钢厂),钢厂把空分装置拿来建一个空分塔。后来它演化了,说我帮你建空分塔,最后交给你,现在不用了,我直接卖给你氧气,我拿我的空分装置在你的工厂旁边建一个空分塔,我自己运营,然后我给你氧气,你需要多少氧气,付给我多少钱。所以,这些商业模式,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模式在发生很多新的变化,所以,未来制造业你已经搞不清楚到底是制造还是服务。今天上午去国家统计局对接统计的问题,谈到这个问题,很多新的业态已经不好统计了,很难统计,比如说怎么统计云计算,统计局说搞不清楚怎么统计云计算,大数据也不知道怎么统计。但是现在我们作为管理部门,每天都要想着领导问,大数据产业怎么样了,今年增速怎么样,这问题不好回答,没统计。所以,类似的问题很多。所以,当前,高价值环节正在从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转变,随着智能制造的广泛应用,制造环节的差异性将逐步减少,通过服务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会成为企业的关键战。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本质是企业价值链的拓展和提升,企业从提供产品到提供产品服务组合,适应了制造业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这种变革需求。那么,我的理解,未来制造的过程就是服务的过程,或者说制造本身就是一种服务。
2024-11-26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25
2024-11-23
2024-11-21
2024-11-27
“2025机械工业科技创新领航奖”评选活动火热进行中,该评选活动,旨在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和制造强国建设进程,实现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结构优化的整体目标。
作者:现代制造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