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和瑞士能够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质量,其在经济政策上的共同点是:高度重视微观的产品质量。
将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重点尽快转变到微观产品质量上来。夯实我国的产品质量基础,在达到安全性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可用性、经济性等方面,提高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减少对于企业进行产品生产的事前审批,以市场竞争来促进产品的优胜劣汰。
经济增长质量的界定
经济增长质量应包含经济增长与质量两方面的内容。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二、三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总量的增长;按ISO等国际机构的定义,质量主要是指“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因而经济增长质量,就是构成国民经济的产品和服务品质的总和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数量上,国民经济的总量来自于产品和服务数量的加总;质量上,经济增长的质量也只能来自具体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加总,没有离开具体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是能够实现总量增长的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结构更加优化、投入产出效率提升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性的提高等。因此,经济增长质量就是指一国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在增长的可持续性、结构优化、投入产出效率、收入分配公平等方面满足需要的程度。
德国和瑞士的启示
德国2013年的人均GDP为4.4万美元,人类发展指数在18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6位,且其经济增长较为稳定,被称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瑞士 2013年的人均GDP为8.16万美元,人类发展指数排名全球第3位,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是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质量的典范。通过对两国经济发展状况的考察,我们认为其经济增长质量的共同原因是具有微观的产品质量的有力支撑。
德国的主导产业是机械(机器)制造、汽车制造、电器(电子)工业以及化学工业,在这些行业领域一共有1130家隐形冠军,即在全球同行业领域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或第二位的公司。这些公司领先全球的主要经验就是提供一流品质的产品。在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德国制造”是质量一流的代名词。由于德国产品品质的稳定,其价格具有较大的需求刚性和价格刚性,因而在国际市场上抗风险能力较强。2003年至2013年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从1∶1升值为1∶1.36,但德国的出口一直保持增长,GDP年均增长1.4%,高于欧盟平均水平0.44个百分点,出口年均增长7.2%,占欧盟的比重从2003年的21.9%上升到2013年的23.7%。危机后的2010年,德国经济增长率为4%,出口增长率为18%,为欧盟经济体经济恢复最快国家。
瑞士的主导产业是机械、钟表、化学、冶金、纺织和食品工业,瑞士产品之所以能够长期占据世界市场,支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可靠的品质创造了稳定的市场需求和高附加值。瑞士钟表业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5%,且能够保持长盛不衰,依靠的是最大程度满足顾客需求的质量精神。瑞士的机床同样是以质量著称,其发展的核心理念就是:高精度以及完全满足客户需求,而这正是质量的根本要义所在。正是有着高品质,其机床产品不仅附加值高,并且市场需求稳定。瑞士的精密机床出口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人均机床出口创汇量最高的国家,并且由于其销量好,库存量低,瑞士的机床产业的现金流动率是全世界最高的,瑞士机床的单位价值是日本的2.8倍,美国的3.2 倍,中国大陆的10倍。
德国和瑞士能够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质量,其在经济政策上的共同点是:高度重视微观的产品质量。具体表现为:第一,重视对于中小企业的质量投入,建立了全方位的政府支撑体系,为大量的行业“隐形冠军”的产生创造有利条件;第二,重视质量提升实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德国的高等教育将学术型与应用型大学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瑞士高度重视生产过程中的实用技术创新,并形成技术专利。“德国制造”;和“瑞士制造”均已成为世界一流质量的重要标识;第三,重视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德国只有30%的适龄青年进入学术型大学,其余的主要进入职业技术学校成为职业技术工人。瑞士建立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全方位的职业教育资助体系,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并且鼓励企业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扎实的职业技术教育支撑起瑞士在酒店管理、精密机床等行业世界一流的品质。
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分析
我国从1995年开始提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的政策口号,至今已有19年。我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政策思路是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以实现结构调整的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政策手段主要有:设置行政审批目录,通过行政审批的方式来限制资本进入某些行业,进而达到淘汰落后与过剩产能的目标;政府的投资政策,通过政府的直接投资来促进总量的增长以及引导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调控的手段,政府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方式来调节资源在不同行业的流向,来优化经济的结构;立法的手段,通过立法来设置行业进入的壁垒,达到结构调整的目的。
我国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在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收入分配、节能减排效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对于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目标而言仍然还有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手段主要还是行政主导的。政府的结构调整目标主要是通过行政的、法律的或经济的手段来实现,这些政策的实施很难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反而不利于健康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第二,缺乏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的微观机制。经济增长质量的市场机制就是优胜劣汰的机制,因而经济增长质量需要企业的质量竞争机制作为基础。现有经济增长质量政策主要是从宏观到宏观,从结构调整到结构调整的思路,而没有建立稳固的微观的产品质量基础;
第三,混淆了经济增长质量的目标与手段。产出增长、结构优化、投入产出效率提高等是经济增长质量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应是微观的产品质量。如果经济增长质量政策通过直接的宏观调控方式来实现结构优化的目标,就会将目标等同于手段。
基于微观产品质量的经济增长质量一般理论,与已有一般理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基本概念、动力机制以及政策含义等三个方面,如表1所示。???
已有的经济增长质量一般理论强调的是政府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的主导作用,是一条“自上而下”的宏观思路,而基于微观产品质量的一般理论强调的是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微观的产品质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核心动力,是“自下而上”的微观思路。正是由于现有的文献对于产品质量这一微观基础研究不够,其提出的经济增长质量政策还未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
宏观经济增长质量一般理论:两种不同思路的比较
已有的一般理论基于微观产品质量的一般理论基本
概念
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结构的不断优化、居民幸福感提高的经济增长结果一国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加总在增长的可持续性、结构的优化、投入产出效率、社会福利提升以及达到国际标准等方面所为社会所满足的程度动力
机制
外在的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结构调整行为内在于市场中的微观主体的质量改进行为政策
建议
以需求管理为主,如加强政府对于经济结构失衡、收入分配不平等、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政策干预以供给管理为主,如实施有利于微观产品质量创新的政策改革,建立激发企业承担质量主体责任的市场机制,培育企业建立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建立通过微观产品质量的提高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
第一,将经济增长质量的政策重点尽快转变到微观产品质量上来。夯实我国的产品质量基础,在达到安全性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可用性、经济性等方面,提高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减少对于企业进行产品生产的事前审批,以市场竞争来促进产品的优胜劣汰。面向中小企业设立质量提升专项,全面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质量保障能力。在地区经济发展绩效评价中,进一步加强对于产品质量水平的考核。以微观的产品质量为主要政策手段,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的动力机制。
第二,以“中国制造”为主要抓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高品质的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利用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既有优势,积极打造“中国制造”质量品牌,将“中国制造”从生产地标识转化为一流的质量品牌标识。通过相关国内国际的立法,规定“中国制造”的使用条款,将“中国制造”的产品打造成满足更高标准、具有更好性能、性价比更高的标志。以“中国制造”质量品牌的打造为抓手,使得“中国制造”尽快成为与“德国制造”、“瑞士制造”等具有相同声誉的质量标签。“中国制造”的升级,将促进我国产品标准的不断进步,使得经济增长由依赖低劳动力和资源成本转变为更多地依靠质量的进步,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总量的持续稳定增长。
第三,大力发展商品比较实验。商品比较实验是独立的社会第三方实施的,以高于政府质量标准来进行的质量评价机制。商品比较试验能够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并促进质量标准的不断进步。建议我国加快商品比较实验的立法,给予商品比较实验组织合法地位,并保障其独立运行。同时,鼓励企业和企业联盟在满足政府标准的前提下制定和实施团体标准,并在产品上标注其使用的团体标准。商品比较实验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根本导向,团体标准实施能够促进企业质量标准的不断提升,是拉动我国消费需求和改善经济结构的重要制度保障。
第四,推动我国质量技术服务机构的市场化改革。质量服务产业主要提供质量中介服务,是成熟的市场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改革提升我国质量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建议积极推动政府部门所办的质量技术机构转企改制。在国家层面以现有最大的2至3家大型国有质量服务机构为载体,最大限度整合相似、相关行业、领域的检验检测国有资产,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技术服务产业集团。质量技术服务机构的改革一方面为我国制造业价值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将直接地改善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投入产出效率。
第五,着力加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产品质量需要有大量的职业技术工人作为必要前提。建议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把职业技术学院的生均财政投入标准提高至普通高等学校的标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既保障了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又能够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促进社会收入分配更加公平。
通过以上基于微观产品质量的改革措施,将进一步夯实我国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优化我国经济的投资消费结构、提高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促进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进而全面地改善我国经济增长质量。
2024-11-22
2024-11-26
2024-11-21
2024-11-19
2024-11-20
2024-11-23
2024-11-21
“2025机械工业科技创新领航奖”评选活动火热进行中,该评选活动,旨在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和制造强国建设进程,实现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结构优化的整体目标。
作者:现代制造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