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 年上半年,中国机床产业延续了2011 年下半年以来的下行趋势,目前仍处于下行区间,但下行幅度有所收窄,运行渐趋平稳。
截至今年6 月末,金属加工机床新增订单同比下降3.6%(协会统计数据);销售产值约109 亿美元,同比下降9.5%(综合测算数据);出口额15 亿美元,同比增长9.1%(中国海关数据)。除出口情况外,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但是同时,中国机床产业也已开始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了,其中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变化比较明显。
中国机床产业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调整,正在步入一个以调整转型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准确地讲,产业正处于发展阶段的转换期,同时也是调整转型的阵痛期。发展环境变化在带来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调整转型的最佳契机。所形成的倒逼机制,也是一股强大的外部动力。
在前不久的“2014 中国机床工具发展高端论坛”上,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商会副会长王贵清、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剖析了“中国制造”的现状, 并就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加工贸易转型 “中国制造”值得期待
“2013 年,全球金属加工机床的进口下降了12%,其中,中国金属加工机床的进口下降了26%,但中国进口机床占全球比重依然高达22%,超过了1/5。出口额超 100 亿美元。进口前十大国家及地区包括:德国、日本、台湾地区、意大利、韩国、美国、瑞士、西班牙、英国、法国。这些国家及地区占了中国总进口额的93%,比重非常大,集中度非常高。”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商会副会长王贵清如是说:“中国作为一个机床进口大国,同时这个市场也非常开放、包容的国家。我们各个行业对进口机床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
虽然目前中国经济仍处于调整期,但对机床的需求非常大。以浙江为例, 目前全省有3.6 万家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在省政府和浙江省地方政府支持下,计划在五年内进行以机换人及现有设备的改造升级,每年将投入不少于3000 亿元,用于采购国内外先进的机床设备。“由于可见, 中国未来的机床市场非常有希望。”
此外,中国虽非机床出口大国,但进口额也可以用“稳步增长”来形容——2011 年中国机床出口的增幅在23%,12 年增幅在10%,13 年出口增加量12%——这12% 是在全球其他国家地区出口呈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的,逆势增长势头明显,尤其难能可贵。
王会长随后解释了判断一个行业出口情况的两大指标:一般贸易及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主要指在这个国家生产、销售而形成的贸易。而加工贸易则是在整个商务过程中,只在某一个环节有加工之后的出口,设计、研发等。若以加工贸易为主,增值量非常小,即使出口额很大,产品的竞争力也不强。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一半以上是机电产品(其中加工贸易占到50% 以上),虽然是大国, 附加值很低。而回过头来看机床,虽然出口量小,一般贸易占了80%,出口机床的主要增值部分都在国内, 是一个真正创造价值的行业。
“不管国际市场如何变化,我们所占的份额都在稳步增加,2011 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出口占全球的4.9%,到2012 年上升到5.3%,2013 年则变为5.7%。” 王会长强调,目前中国金属加工机床的主要出口市场仍是亚洲(占了出口金额的44%),欧洲占了23%, 北美市场(主要是美国)占了16%。这三大市场占的总金额比重超过了80%。
最近,几大新兴市场正在冒尖:俄罗斯、独联体下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非洲。对后者尤其要以独特的眼光来看——应用行业与机床供应商的有机结合也是发展一大方向。王会长指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已经与一些机床企业合作,近几年来已经在非洲几个国家布点,建立培训中心,培训操作工人。同时也在为一步规模化、扩大机床对非洲的出口作准备。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无独有偶,沈阳机床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赫安哲透露:今年将重点开发非洲市场,重点渠道是南非及尼日利亚。据了解,目前沈阳机床海外市场的销量占比仅为5%,主要聚焦北美、东欧、东南亚。赫安哲认为:非洲市场潜力巨大,且开发投入低。尤其是中非友好关系还在加速深化,这对国内企业出海非洲极为利好。沈阳机床计划以南非一机械展览会为起点向北拓展非洲市场。但他们也承认:政治的稳定性与否可能会给企业计划带来一些变数。
发展高端机床迫在眉睫
“高端机床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决定着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如是说,包括95% 以上去除量的飞机结构件等,需要多轴联动且加工精度的航空发动机、叶轮叶片、机匣等的复杂曲面,纳米精度以上的对地观测、核聚变的光学透镜组,高速高效加工与精度稳定性的汽车生产线, 精密加工的机器人RV 减速器都潜力巨大。
纵观高端机床在发达国家的战略地位:美国政府2013 年开始全面实施“高端制造合作伙伴(AMP)计划”,德国政府提出的德国工业要以高端机床带动其制造业。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则对先进制造技术提出建议:要 “高度关注,密切跟踪,迎头赶上”。马凯副总理特意指出——中国目前装备工业的短板是高端机床。
中国的《制造强国计划》表示:力求2025 年进入第二方阵, 2045 进入第一方阵。其中,高端数控机床要先行。
但目前中国作为全球数控机床产、消第一大国,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如果始终处于如此被动的局面,那“挨打”指日可待。譬如,国外对第四代/ 五代战机发动机制造装备,采取的是禁运措施,在民用客机关键件加工方面,我国已进口装备则不得不接受远程监控,而汽车发动机精加工生产线则几乎是100% 进口。进口量最大的三类产品分别是: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磨床。其中加工中心从2009 年开始呈需求井喷。
“高端机床需要协同创新”,卢院士呼吁:在设计技术上, 需要解决“形似神不似”的问题,应当重视作为设备“大脑” 的控制技术,将工艺技术列为设计研发的基础;作为设备的“神经与四肢”,单元技术是构成产线的要素。集成技术也不容忽视。
国家提出,从基础研究向关键技术突破,再进行数控机床全面研发。在重大专项总体方面上,要求:形成主要产品自主开发能力,总体技术水平国际先进,部分产品国际领先四大领四大领域产品制造所需装备80% 立足国内,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若干原创性技术和产品, 形成自主创新点的突破;培养和建议高素质的研究开发队伍。
通过04 重大专项之数控机床专项的数据,不难发现“中国制造”正在寻求突围。2009 年至2014 年共有514 项课题,总经费217.03 亿元,其中国拨经费78.17 亿元。八大类、57 种主机全部部署。课题逐渐聚焦,承担单位进一步集中。“十二五”期间, 专项重点任务逐渐向数控系统与功能部件、行业应用示范倾斜。专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十分明显,包括大型压力机、高档数控系统、精密卧式加工中心等八大标志性装备,已完成并进入了应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