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力渐弱、新力将生,企业要自我革命。在通向“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变革之路上,青岛市政府和经济日报社举办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上,中、德、美的专家和企业代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和建议。
“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旧力渐弱、新力将生的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谈的“旧力”指的是传统产业,“渐弱”的表现是:多数传统产业严重产能过剩;全国20%的企业亏损,企业效益下滑,1—8月份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只增长1.3%,利润下降了1.9%;企业融资难仍然突出,投资意愿不强;地区和行业分化较明显,能源、原材料行业更加困难。所谓“新力”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从去年到现在高科技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始终比工业增加值的增速高5%;高技术制造业利润的增幅是14.6%。
李毅中同时认为:“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两台发动机,既要加大力度提升新发动机的功率,做大做强;也要致力于传统产业的重构再造,让老发动机增加动力,推动它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低碳发展。这两者要同时发力,不能失衡。”
“要深入推进‘互联网’,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这两个手段,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跨界融合。”李毅中也认为,“‘互联网’行动的主体是实体经济企业,企业不要消极等待别人来改变,而是要自我革命,主动拥抱互联网,接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内存动力。”
中德美的互联网工业路径“同中有异”
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介绍,无论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布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谋求未来发展主动权。
“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制造业基础不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也必然有所不同。”徐如俊说,美国制造业高度发达,是互联网第一强国,其工业互联网更侧重网络和信息服务,核心是构建工业信息高速公路,保持其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德国是制造业强国,装备制造技术世界领先,德国工业4.0更关注装备和技术升级,突出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这两大主题。
“德国工业4.0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他们提的就是CPS(信息物理系统),可以使得整个过程和新流程是联网的;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更注重发挥大数据、软件、传感器的作用,产业链更宽一些。”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中国提出‘互联网’,虽然共性的技术方向相同,但美、德两个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中国处在工业化过程当中,还有不少企业处在2.0、3.0的阶段。此外,各国提出的战略覆盖范围也不一样,我们的‘互联网’也包括了消费型互联网,范畴更宽,同时我国也想借此打造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驱动改革。”
“我国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探索转型路径和发展模式。”徐如俊坦承,与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基础较弱,虽然产量和规模有很大优势,但在质量和核心技术上差距不小,与发达国家基本完成工业3.0相比,我国制造企业达到4.0标准的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制造企业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领域仍然处在2.0向3.0过渡,甚至处在2.0以下的阶段。“因此,各个规模类型企业的转型发展,不可能齐步走。我国制造业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各地区各企业应合理定位,尊重科学规律,不能一蹴而就。”他强调,我国工业转型实践,尤其要注重运用开源、开放、共创、共享的互联网思维,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商业模式。
企业主导还是政府主导?
在推进工业4.0时,德国政府发挥了什么作用?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赫尔茨克介绍,德国总理提出工业4.0之后,就召集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研判该战略的可行性,由包括学者、科研工作者等组成小组进行研究,并从能源、交通运输、电信等能融入互联网服务的领域切入,形成具有可行性的产业集群化应用,同时由政府的部长牵头建立国家级平台,有了成功的实践和卓越的企业,并在平台上推广经验。
“虽然美国政府有振兴美国制造业的计划,德国也在通过欧盟的框架计划支持研究,但我认为政府在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转型过程中应该发挥引导作用,不要代替企业作为主体的职责,企业生产什么、怎么转型应该是自主行为。”邬贺铨认为,政府应该做的事是:出资扶持基础性材料、元器件、工艺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支持竞争前的技术;搭台创造环境,帮助第三方公司建立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通过低价补贴方式让中小微企业共享大型设备等,帮助他们在制造环节上降低开销和成本。”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也认为,目前互联网上创造的产业生态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当所有制造资源、企业资源聚合在一起的时候,需要平台、体系、标准和规则,这时迫切需要政府从宏观战略上加强整体规划,做好引领和支撑。“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可以有更大的担当,发挥更多的作用。”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