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按钮
1974年,美国格里森公司就开始向中国市场输入齿轮加工设备。随着业务的不断增多,1986年,格里森北京办事处正式成立,从成立到如今,格里森陪伴中国市场走过了整整30年。从无到有,从发展到壮大,格里森中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成为了现任格里森北京办事处总经理张家麟先生奋斗一生的事业!
张家麟先生,出生于香港,在美国取得工业工程学士学位并获得了MBA学位,回来后最初在北京从事贸易工作(负责世行拖拉机项目)……这一切条件都与当时正准备在中国开设办事处的美国格里森公司的需求吻合,于是1986年,张家麟先生正式成为了格里森中国的第一位员工。那时的格里森在齿轮加工领域已经非常有名,也是出于齿轮加工行业的规模限制,格里森的客户群基本是固定的十几家,用张家麟先生的话说,他在入职初期,角色有点类似于驻京办主任,是美国总部与中国一个联络处的负责人而已。
但他的这一角色仅持续了很短一段时间。1995年开始,格里森业务在中国更加壮大,员工也逐渐实现本土化,这奠定了格里森在中国的发展基础,使得格里森中国公司在随后的二十年得以伴随中国制造业市场的逐渐崛起而获得自身的飞跃。
打造高水平的技术服务团队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环境的需求,格里森的产品复杂程度也发生了改变,开始有数控齿轮加工设备服务于中国市场;这段时期是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需求的提升和业务量的增多,格里森中国急需本地化的技术服务支持。在此背景下,张家麟先生决定打造本地化的技术服务团队,而在此之前,都是由美国总部定期的派技术人员飞到中国来解决问题。他认为,这绝对不是长久之计,会有碍于格里森在中国的发展速度,首先,美国派遣成本很高;其次,与本地客户的沟通中会出现问题,因为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中国既懂得技术又懂得英文的人并不多,更何况又是齿轮这么专业的领域。
因此,在1995年后,张家麟先生高薪聘请了两位来自国内知名汽车厂所属研究院的专家,专门为格里森的中国客户做技术方面的支持。这些专家都是退休返聘的,在研究院从事多年机加工相关工作,都是高级工程师以上级别,有的还是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专家都是一直与格里森有密切联系的人,在原来的工作中就对格里森的产品和技术有较深的了解。
张家麟先生认为,让熟悉格里森产品的人去介绍产品是最合适不过的,而且他们更了解实际加工,能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格里森的设备都是非常专业的齿轮加工设备,齿轮加工的特点是,客户购买通常都不是一两台,而是整线购买。这样就会产生各种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复杂的工序安排,如何合理选购设备等等,这时,格里森的本地专家们就会第一时间给予技术支持,帮助客户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独特的技术服务模式和服务的含金量,至今都是行业内屈指可数的,也是格里森中国能够获得长足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坚守 比激情更重要
中国制造业近30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时事造英雄,虽然每次提及格里森中国的成就时,张家麟先生总是谦虚的称之为环境使然,但英雄亦适时,无法客观分析大的环境因素顺应时代潮流,又何谈成功。在中国制造业,有太多的公司如流星般转瞬即逝,像格里森中国这样能保持三十年来行业领先的公司却是不多。用张家麟先生的话来说,“我们不比别人更聪明,不比别人更勤奋,我们只是选择了坚守,选择始终与中国市场共进退。”
这种坚守不只是对于格里森公司本身来说意义非凡,尤其对于任职格里森北京总经理长达30年的张家麟先生而言,更是弥足珍贵。格里森北京目前有员工近80人,除了个别本身流动性就比较强的职位以外,所有岗位的流动率都非常之小,尤其是2005年之前入职的员工,现在都还服务于格里森中国。这也是张家麟先生最为自豪的一点,他认为,一家公司的高层如果稳定,那么这家公司的发展一定会好。换言之,如果一直换人,那么磨合期、适应期就会一直存在,就会有碍于公司的良性发展。30年如一日,张家麟先生已经无疑成为了格里森中国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
对于员工,他也给出同样的期待,因为齿轮加工这个行业很专,如果要成为专业的技术服务工程师,起码要扎根在这个行业5年以上,甚至10年。张家麟先生从1995年开始就力图打造这样一支技术服务团队,时间证明,他的工作是很有成效的,目前,格里森中国的技术服务能力已经有大幅度的提升,早已经可以独立解决绝大部分技术问题。
对于中国制造业市场的未来发展,坚守依旧是关键词。张家麟先生对这一市场报以积极肯定的态度,他认为,中国制造业是会持续发展的,这一点毫无疑问,而现在只是处于调整阶段。几十年来,中国制造业创造了无数个神话,很多事情是30年之前根本不敢想的,但现在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着。风雨只是暂时的,他相信经过洗礼后的中国制造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而陪伴中国制造业走过的格里森中国,也将继续盛放。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