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宝鸡、汉中这样的三线城市,看似毫无地理优势、纯竞争性的生产制造类企业——秦川机床工具集团,何以一跃成为我国精密机床龙头企业,而其行业地位也因对国家贡献的增强而得到显著提升。
2009年,秦川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7.58亿元,实现利税3.55亿元,经营规模继续稳居全国机床行业第三名。能取得这样的业绩,不免让人对其发展战略产生浓厚的兴趣: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企的科学发展之路;建立靠事业凝聚人才、靠实践造就人才、靠政策激励人才的发展机制;构建一个集纳内外高层次和高技能的人才资源平台;促使企业在每一个涉足领域都能够获得行业顶尖级人才;可以看出,秦川的发展战略,离不开一个词,那就是人才。
借智,引智
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是一个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主导力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引擎。
依靠重大项目“引智”。2009年,秦川集团在申报国家重大专项的过程中,积极利用项目吸引人才。如引进具有国际知名公司工作背景,进入国家“千人计划”、陕西省“百人计划”的世界级齿轮专家毛世民博士,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个齿轮啮合原理方面的专家之一,为秦川集团一举争取到弧齿锥齿轮加工机床重大专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事实上,早在2007年,秦川基于在齿轮啮合原理方面的技术缺项,迫切需要寻找一位行业顶尖专家。此时,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有克林贝格等国际知名公司工作经历的毛世民博士进入了秦川的视野。有志报国的毛博士也高度认可秦川的事业和发展平台,双方的合作水到渠成。在合作方式上,毛世民博士是作为西安交大的教授引进的,但60%的工作时间为秦川服务。
除了毛世民博士外,秦川在塑料机械技术攻关中,还引进了新材料和流体力学研究方面的国际顶级专家宋维宁博士,成功解决了公司塑料中空机的流道设计和模拟等技术难题。宋维宁以技术入股,秦川提供资金合资成立了秦川未来塑料机械公司,并出任CEO(首席执行官),解决了高技术人才成就事业的理想抱负和利益诉求问题,实现了公司与个人的利益双赢。
统筹社会资源“借智”。秦川集团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总参第56研究所、航天23所等全国知名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关系,提高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在美国、英国联合设立两个国际研究所,作为公司技术研发与高端市场接轨的“前哨站”,成为广纳当地机床行业技术人才为我所用的基地。在四川德阳和德国三位、法国一位工程师正在联合为公司研发双动龙门铣床。英国ROMAX公司工程师已经帮助公司完成风电增速箱两个机型的设计工作。与ROMAX公司的合作,同时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设计人员队伍,使秦川集团的齿轮传动设计水平实现了快速跃升,进入世界顶级设计队伍。
冒尖精神
“冒尖精神”是根植于秦川企业文化沃土而成长起来的常青之树。公司通过不同的方式使不同岗位的人员都能得到职业发展,成为岗位所需的人才。
如何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安心于“求一等的学问”?秦川坚持“以课题负责制促进技术人才成长”的基本思路,建立特聘技术专家制度、首席设计师制度;对重大科研课题公开招标;设立“秦川技术进步奖”;在技术系统实行绩效考核制;对突出贡献者及时进行专项奖励等。这些措施增强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激活了他们的创新动力,加快了新产品开发和商品化的步伐。2010年1月,集团“适用于大批量精密齿轮磨削的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技术和产品”获得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2009年度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唯一的该类奖项。
那么,如何使一线技术工人能够安心于“求一等的手艺”?秦川对于技术工人的培养采取“以岗位培训、技术比武提高生产一线员工技能”的基本思路,对应专业技术人员成长路线,建立了特聘技师制度、首席技师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开展了“双革四新”活动、技术比武大赛、QC成果评选发布活动等;并从优秀的一线技术工人中提拔设计师、工艺师。这些措施为公司打造出一个依靠手艺立身的,“比、学、赶、帮、超”的技术工人团队,让一大批平凡的技术工人成长为机床工具行业的一流匠人。在政府组织的各级别技能比赛中,秦川集团的技术工人总能名列前茅,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工人。
此外,秦川集团对各级干部则提出“成一等的事业”的要求,就是要立足岗位,在本职工作上取得突破,公司除依据绩效考核制度对其进行鞭策以外,还设计了一系列创先争优的活动奖项,显著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成长起来了众多的管理专家。
“借智,引智”使得一批国际顶尖专家和社会高层次人才资源注入秦川,而“冒尖精神”则激发了各类人才源源不断地成长,这正是秦川集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源动力。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