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旧中国深受列强侵略,贫困落后,几乎无机床工业可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统筹给经济建设提供装备,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会议通过成立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设8个专业局,统筹各类机械装备的发展。其中,二局是为机械工业发展提供装备的工作母机行业的管理局,指定由刘淇生、聂春荣同志负责。
作为新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第一任领导,刘淇生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筹划行业的组建和发展。他努力学习,深刻认识机床工具行业在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关键作用,深谋远虑,积极争取上级和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他主持机床工业工作期间,使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形成体系,建立起机床、锻压、铸造、木工、机床附件、工具、磨料、机床电器八大类产品的生产。第一个五年计划期末,国内机床工具产品的自给率已达到80%。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刘淇生的革命生涯中,并没有接触过机床工具行业,在承担起组建新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重任之后,他潜心学习,在边干边学中认识到,在经济建设中各行各业的发展不能没有机械,而机械的发展和进步又不能没有机床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机床工具行业是工作母机,刘淇生一生都在全力宣传这一理念。
白手起家从无到有
在新中国机械工业组建过程中,第一条是尽可能把日伪、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的一些修械所利用起来,如当时划归二局领导的东北机械一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机械三厂(沈阳第三机床厂)、机械五厂(中捷友谊厂)、机械十厂(原沈阳工具厂,抗美援朝时北迁为哈尔滨第一工具厂)等十八家工厂,以及后来经刘淇生多方努力争取增加的无锡开源(无锡机床厂)、张店砂轮厂、北京第二机床厂、武汉机床厂等六家,对这些工厂都相继做了改扩建。在新中国的156项建设项目中,又争取到沈阳第一机床厂的改建项目,以及武汉重型机床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郑州第二砂轮厂、成都量具刃具厂等新建项目,这样就建立起新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骨干队伍。
机床工具行业有了这一批生产企业后,在刘淇生同志的主持下,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机床工具行业各类产品的需要,参照苏联机床工具行业的经验,结合各厂的实际,进行了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发展品种,组织生产。刘淇生特别重视产品质量,曾先后两次在《机床与工具》杂志上发表有关产品质量的文章。下决心在中捷友谊厂为提高质量而停产整顿,对全行业起了带动作用,这样就使机床工具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很快走上正轨。此外,刘淇生同志还十分重视媒体作用,于 1953年创办了《机床与工具》局刊,用于及时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局的工作部署,交流国内外行业动态和经验,并亲自为刊物题名。
深谋远虑培养人才
除了白手起家组建新中国机床骨干企业之外,刘淇生同志还十分重视人才建设,努力招募,培养爱护人才。当时的干部一部分是由中央组织部从军队和地方中抽调,一部分是从东北机械局、华东工业部、西南工业部转来,一部分是从工厂选拔。刘淇生同志平时对干部要求严,办起事来特别认真,说了的事必定要办。但他给人的印象是平易近人,好相处,各厂厂长都愿意找他汇报研究问题。局领导班子在行业内有很高的威信。
为了充实局机关的干部队伍,刘淇生同志亲自与中南地区商议调配了局的处级干部。他每年还积极向国家争取为行业多分配大专毕业生,其中仅留学生就有200多人(包括邹家华、叶选平、张代侠、曾宪林、沈烈初、缪满荣等)。在企业又用以师带徒,办技工学校,培养能工巧匠。
在充实职工队伍中,刘淇生不仅重视量的增加,更重视质的提高。他提倡要干一行钻一行,他本人就带头白天干,晚上学。他抽调干部先上俄文专科学校,后去苏联学习,还选派干部到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进修,又促进企业办业余大学,鼓励职工进修,激励职工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正因为重视队伍建设,为日后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三线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机床行业的建立与发展既在组织上得到了上级和各方面的支持,同时也在为国家造就人才,输送人才,例如,邹家华同志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叶选平同志担任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等。更有周勤之、徐性初、郭重庆等一批科技尖子后来成为两院院士。机床行业里的一些老同志在一起回忆时一致认为刘淇生同志在人才建设方面功不可没。
注重科研奠定基础
在生产发展的同时,以刘淇生同志为首的二局领导对科研工作十分重视,先后组建了北京机床研究所、济南铸锻机械研究所、工具研究所(先在哈尔滨,后迁到成都)、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这为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科研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单位承担着机床行业基础理论研究、行业标准、技术攻关、用户调查、联合设计等工作。至今,他们那所沿袭的理论基础以及科研精神依然深刻影响着现在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
二局成立后,在抓直属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同时,刘淇生同志十分重视与地方党政机关的关系,除了直属单位的日常党务工作请各地党委领导外,在干部、土地、职工队伍、社会配套等方面都积极争取地方的支持。同时也关心支持地方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在产品分工、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帮助。本着“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刘淇生积极与地方领导商议组建行业的地方队伍,如上海机床公司的一批企业,天津市一批企业,杭州、安阳、德州、广州等机床厂,都积极予以规划、分工、引导。
特别是1958年为在行业发展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刘淇生同志亲自主持,在重庆召开全国机床工具工作会议,一是请各地主管工业的部门领导同志参加,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发展机床工具的积极性,形成了直属的“国家队”与各地的“地方队”的有机结合。二是树立为用户服务观念,决定开展用户调查,了解用户需要,积极吸取用户创造的“蚂蚁啃骨头”等经验。三是行业内要认真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总之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行业的发展。
按照这次会议精神,时任北京机床研究所所长,随即调任机床局主管技术的副局长刘传陆同志,在主持制订机床工具行业产品系列型谱中,形象地提出要“广收义子,纳入宗祠”。在组织高精度机床和二汽设备大会战中,都贯彻了这种精神。
会后不久,刘淇生同志工作调升离开二局,但他兢兢业业的工作与奉献为我国机床工具工业已然奠定了坚实基础。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