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EMO展会上斯来福临宣布更名为联合磨削集团以来,其旗下八大品牌的产品以及技术实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整合及突出,在全球磨削领域掀起波澜。现如今,这个由瑞士、德国联合打造的磨削王国再次席卷中国市场,誓要将中国打造成为继欧洲、美国之后的第三个母市场(home-market)。随之而来的,是围绕这一核心战略逐步展开的一系列部署,如本地化生产制造水平的提升、本地化服务的加强等等。届时,中国用户不仅能体验到联合磨削高品质的设备、强大的技术实力,还能享受到有别于其他市场的更多优先权。
作为全球最大以及最具竞争力的磨床制造集团,联合磨削集团(UNITED GRINDING Group)旗下拥有8个专业的磨床制造企业,涵盖内外圆磨床、平面磨床、工具磨床三大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几乎覆盖了磨削技术相关的所有领域,如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其中,包括享誉世界的平面和成型磨床制造商——德国保宁(BLOHM)公司,瑞士美盖勒(MAEGERLE)公司和德国琼格(JUNG)公司;还有为中小型零部件磨削提供精密万能内外圆磨床的瑞士斯图特(STUDER)公司、为汽车发动机制造供应凸轮轴外圆磨床的德国肖特(SCHAUDT)公司,以及欧洲最大的无心外圆磨床专业制造厂商德国米克罗莎(MIKROSA)公司;而瑞士伊瓦格(EWAG)公司和德国瓦尔特(WALTER)公司则是世界顶级的工具磨床生产厂家,也是目前在中国市场最受欢迎的两个子品牌。
技术驱动未来
联合磨削集团一直是磨削领域的技术领先者,突破性专利设计在联合磨削集团不胜枚举,如提供很高热稳定性的Granitan®床身,同时具有非常优秀的动态减震性能;又如具有革命性意义的StuderGuide®导轨系统,由一个液压滑动导轨和一个静液导轨组合而成,为高精度稳定磨削奠定了基础;以及针对CBN/金刚石砂轮的革命性修整装置WireDress®等等。
1994年,联合磨削集团来到中国,20年来向中国市场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磨削产品,现在的柯尔柏斯来福临机械(上海)有限公司就是由最初的代表处逐步发展而来的,公司总经理Jo Santens先生介绍说:“集团秉承‘创新、客户、技术延伸’三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我们的生命线,也是奠定我们作为磨削王国的基石。”他以两款磨削设备为例,向我们展示了联合磨削集团的产品研发实力。
一款是BLOHM Orbit系列万能平面成型磨床,该机床是联合磨削中国和BLOHM、JUNG之间跨国合作的成果,在上海工厂生产,销往全球,主要面向市场包括中国、欧洲和美国。BLOHM Orbit集中了BLOHM KP和JUNG机床的性能,是中等价位的中小型万能平面成型磨床,与所有BLOHM机床一样,BLOHM Orbit确保所有主要铸铁部件的FEM优化设计以及热稳定减振特性。
另一款是小巧高效的外圆磨床STUDER S11,由Studer推出。此款机床是STUDER公司历年来所设计的最小巧的机种,占地面积小于1.8 m2,专门为加工长度200 mm以内的小型工件所量身订做,其为加工用户提供高生产力、高精度。由于其外型相当小巧,可在同一生产面积内缔造出2倍的生产力,尤其适用于汽车行业涡轮轴和喷油器体的高速磨削加工。“这两款设备都是基于我们对中国市场的理解而推出的,不仅体现了联合磨削集团的技术实力,同时还为用户争取到了最大的成本效益,是高技术与成本效益的完美体现。”Jo Santens先生补充说道。
但磨削并不是联合磨削集团仅有的技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联合磨削集团比作磨削王国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强调‘技术延伸’,这是我们的三大理念之一,因为我们并不局限于磨削领域,而是涉及更多的与磨削相关的加工工艺,比如我们的激光加工技术、电火花加工技术以及测量技术等。”Jo Santens先生表示,创新的含义一方面指的是为用户的需求进行创新,一方面是说要与新的加工技术进行连接。
就激光加工技术而言,EWAG公司近期推出了LASER LINE ULTRA,专门为采用最高精度加工超硬材料而开发的,如硬质合金、聚晶碳化硼、聚晶金刚石。激光技术的补充突破了超硬刀具的加工瓶颈,在刀具加工的灵活性、质量和生产效率方面树立了新的标杆,顺应了刀具发展的最新潮流。在这种技术的补充下,目前联合磨削集团已经能够提供从磨削到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以及测量、相关软件的“一站式”服务。
贴近用户,零距离
联合磨削集团为了贴近本地用户的需求,就中国市场制定了本地化策略。“我们在中国要实现全面的本地化,产品只是一个分支,除此之外,还有服务团队的建设等等。但是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贴近本地用户,为了用户的成功尽一切努力。”Jo Santens先生解释说。
对于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都有过机床业内任职经历的Jo Santens来说,他对亚洲市场非常熟悉,而且2005年就来到中国的他,更深知中国机床用户的应用水平与需求。对于他来说,早已经有了一幅柯尔柏斯来福临机械(上海)有限公司本地化的清晰架构,“我们的本地化包含的内容很多,产品是先决条件,而本地化团队的建设则是我认为能够撑起整个大局的支柱力量。”Jo Santens先生这样定义本地化,他认为,本地化不只是地理位置上的接近,还应该是文化的贴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客户需要什么,目前的生产状况怎样,怎样选择对他们来说是正确的。”这才是集团本地化的更深层次的内涵。
解决方案的提供是这个理念其中一个具体的体现,据Jo Santens先生透露,在公司内设有产品管理(PM)部门,专为用户定制磨削解决方案,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不仅要了解磨削,还要了解用户的需求、加工特点以及适合他们的设备。“目前,我们更多的客户化的解决方案还都在欧洲,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把这些成熟的应用经验嫁接到中国市场,让中国的本地用户受益。”而在这个过程中,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目前联合磨削中国公司有200名左右员工,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从这个数字不难看出,我们的磨削经验还远远不足,还需要更多的积累,才能让我们的员工成长为磨削技术专家。之后才能让我们的本地化服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共同努力。”Jo Santens先生给自己设定了这样一个目标。
从贴近用户的角度出发,联合磨削集团还推出了PuLs®理念,“PuLs”的德语意思是“心跳”,联合磨削集团赋予它的定义是精度和热情。这一点不仅是对集团内部,更是面向用户提出的。“这个理念主要是说避免浪费、流程优化以及员工培训。更重要的是表明我们对于未来发展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我们选择的一种生活和工作的方式。”Jo Santens先生这样解释说,“我们要改善自己的工作流程,实现精益生产,然后去感染用户,把这种理念传递给他们。从更为实际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改善可以直接缩短交货时间,帮助用户的产品更快上市,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目前,联合磨削集团已经全面贯彻这一理念,不只是生产环节,而是集团和公司的各个角落。
在中国,放眼全球
联合磨削中国1994年在北京设立了第一个代表处,2005年在太仓建立了第一个生产基地,并命名为柯尔柏斯来福临(太仓)机械有限公司。太仓基地是当时的斯来福临集团在中国集生产加工、销售、技术应用、现场展示、培训、售后服务、零备件供应和机床制造为一体的全方位机构。2008年,工厂迁址安亭,更名为柯尔柏斯来福临机械(上海)有限公司。除了上海1.6万m2的生产工厂,公司在北京、重庆和广州还设有办事处。目前,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了遍布全国各地的销售组织和网络。
Jo Santens先生透露,公司2014年第一季度的订单量,与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倍,业务增长空前。在整个机床行业发展放缓的时候,联合磨削中国获得了逆势增长,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是由于中国市场需求结构的改变。劳动力上涨,原材料价格提高,意味着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廉价制造的国家,“我们发现中国制造的零件越来越复杂,承接了更为严格的加工任务,比如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因此,他们需要更高品质的设备做支持,而我们恰逢其时。”联合磨削集团的产品和技术能力与中国用户现阶段的升级需求实现了良好的匹配,这是其获得巨大发展机遇的主要原因。
目前,中国市场已经占据联合磨削集团17%的销售份额,成为其全球继德国、美国、东欧之后的第四大市场。虽然份额不高,但是其增长潜力巨大。因此,Jo Santens先生透露,集团未来将致力于把中国发展成为其第三个母市场(homemarket),集团的另外两个母市场为欧洲和美国。这个目标在2017年有望实现,届时,集团还将把其五年一届的全球研讨会拓展至中国本土,在中国召开同级别的技术研讨会,邀请磨削领域最权威的专家来中国与用户分享全球最先进的磨削理念及相关技术话题。
下一站:中国!作为联合磨削集团的核心市场,未来中国用户将从产品品质、服务等方面全方位享受其带来的全球顶级磨削体验,成为磨削王国的一份子,共同打造中国磨削升级版。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