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极端制造”能力,才是真正的国力象征。什么是“极端制造”?作为日本的对手,中国靠什么去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出自中国,然而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却落后于日本。日本这个孤悬于太平洋的岛国,土地贫瘠山地多,资源匮乏人口多,生存环境难以称佳。日本人从来没有中国人那种“地大物博”的先天优越感,日本国民的普遍想法是:日本天生不足,后天必须多努力。
日本至今仍对自己“强国地位松动”抱有极大危机感
日本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精神比物质更重要。二战期间,日本的无线电广播成天叫嚷“物质资源是有限度的”。战争失败使日本人意识到“光凭精神力量是不够的”,要有物质作为强大后盾。
在上世纪80年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日本人的危机感依然没有减弱。当年,日本以很低的价格从中国进口了不少精煤,用于填海和储存,现在,精煤的价格已翻了几番。在铁矿石进口长期缺乏定价权的问题上,日本不像中国喜欢批判三大矿山的“垄断”,日本企业在几十年前就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购得海外矿业公司的大量股权。
哪怕日本现在制造了世界20%多的机床,拥有世界60%多的工业机器人,是世界三大专利大国之一,控制着决定未来产业领域的很多关键技术,但是日本至今仍对自己“强国地位松动”抱有极大的危机感。日本为什么公开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其实,日本是在刻意树立对手,刺激自身的发展。
作为日本的对手,中国靠什么去赢?难道就靠出口大量廉价商品积累的巨额外汇吗?有钱可以买下很多东西,比如仅长江实业一家企业,就收购了英国电网(掌控英国30%电力供应)、英国水务(为英国7%人口供水)、英国天然气供应商wwu(控制英国近三成的天然气市场)。但是,这些资产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
国人很少了解中国真正实力和实力形成过程
一个国家的“极端制造”能力,才是真正的国力象征。什么是“极端制造”?一是极端的“小”,比如芯片产业,日本对中国有压倒性的优势,日本出口的芯片有一半是销往中国,而中国国产的芯片,只占本土市场极小的份额;二是极端的“大”,比如高端燃气轮机,发电厂、轮船、特种车辆(像是坦克)都要用到它。当今世界是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美国通用电气拥有燃气轮机的最尖端技术,法国、意大利只属于第二军团,而中国还要向意大利引进技术。
现在还不能说日本正处于衰落之中,日本在装备制造、系统集成、自动化技术等等顶级技术上至少领先中国15年,研发能力还要领先更多。在国人替日本严重的赤字危机和人口老龄化“操心”时,人家却依然远远走在我们前面。因为国人很少了解中国的真正实力和实力的形成过程。
在《中国经济靠什么赢———一本书读懂中日经济博弈》一书中,作者没有刻意去贬低或者抬高日本,而是从一系列具体的经济指标、细分的工业领域出发,对中日两国的实力进行比较,指出彼此差距,分析现状及未来走向。这本书以日本为坐标,为大众提供一份很具体的中国国力分析报告。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