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装备制造业
目前,人们对装备制造业的认识不尽相同,尚无公认一致的定义和范围界定,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认为,按装备功能和重要性,装备制造业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重大的先进的基础机械,即制造装备的装备——工作“母机”,主要包括数控机床(NC)、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DIMS)、工业机器人、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设备等等。
二是重要的机械、电子基础件,主要是先进的液压、气动、轴承、密封、模具、刀具、低压电器、微电子和电力电子器件、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等。
三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医疗卫生、环保等)科学技术、军工生产所需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如矿产资源的井采及露天开采设备,大型火电、水电、核电成套设备,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成套设备,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轧制成套设备,民用飞机、高速铁路、地铁及城市轨道车、汽车、船舶等先进交通运输设备,污水、垃圾及大型烟道气净化处理等大型环保设备,大江大河治理、隧道挖掘和盾构、大型输水输气等大型工程所需重要成套设备,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及现代设施农业成套设备,大型科学仪器和医疗设备,先进大型的军事装备,通信、航管及航空航天装备,先进的印刷设备等等。
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内容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装备制造业平稳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装备制造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1、装备制造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实施以来,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市场装备需求急剧萎缩,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明显趋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应该看到,我国目前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先进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为我国提供了参与产业再分工的机遇,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2、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努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装备自主化与重点建设工程相结合。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充分利用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和调整振兴重点产业形成的市场需求,加快推进装备自主化,保障工程需要,带动产业发展。
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力推进技术产业化。
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努力实现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带动基础配套产品发展。提高基础件技术水平,开发特种原材料,扭转基础配套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
坚持发展企业集团与扶持专业化企业相结合。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规划目标。
1)产业实现平稳增长。保持装备制造业生产经营稳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步上升,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2)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提高国产装备质量水平,扩大国内市场,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稳定在70%左右,巩固出口产品竞争优势,稳定出口市场。
3)重大装备研制取得突破。全面提高重大装备技术水平,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需要,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新能源发电设备、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一批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化。
4)基础配套水平提高。基础件制造水平得到提高,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关键自动化测控部件填补国内空白,特种原材料实现重点突破。
5)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若干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工贸一体化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参与国际分工的“专、精、特”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
6)增长方式明显转变。生产组织方式和重要生产工艺得到改进,现代制造服务业得到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大型企业集团的现代制造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p#
3、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一)依托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
1)高效清洁发电。以辽宁红沿河、福建宁德和福清、广东阳江、浙江方家山和三门、山东海阳以及后续核电站建设工程为依托,推进二代改进型、AP1000核电设备自主化,重点实现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控制棒驱动机构、核级泵阀、应急柴油机等主要设备的国内制造。以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和沿海地区大型风电场工程为依托,推进风电设备自主化,重点实现变频控制系统、风电轴承、碳纤维叶片等产品的国内制造。进一步提高70万千瓦以上水电设备、大型抽水蓄能机组、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设备、大型燃气机组、垃圾焚烧发电设备等技术装备的性能质量。开发太阳能发电设备。发展大型火电、核电站辅机。
2)特高压输变电。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为依托,以交流变压器、直流换流变压器、电抗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等为重点,推进750千伏、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设备自主化。
3)煤矿与金属矿采掘。以平朔东、胜利东二号、白音华、朝阳等十个千万吨级大型露天煤矿,酸刺沟等十个深井煤矿,以及大型金属矿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采掘、提升、洗选设备,重点实现电牵引采煤机、液压支架、大型矿用电动轮自卸车、大型露天矿用挖掘机等设备的国内制造。
4)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以西气东输二线、陕京三线等天然气管道输送工程为依托,发展长距离输送管道燃压机组、大型管线球阀和控制系统等装备;以浙江、江苏、珠海、青岛等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为依托,发展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及接收站等设备。
5)高速铁路。以在建的京沪、京广、京沈、沪昆等约1万公里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以及西部干线铁路、煤运通道建设项目为依托,组织实施铁路交通设备自主化,实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内燃机车、重载货车、大型养护机械等装备的国内制造。
6)城市轨道交通。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7个城市近70条线路工程项目为依托,重点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信号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主辅逆变器等机电设备自主化。
7)农业和农村。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为依托,大力发展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节能环保中型拖拉机等耕作机械,通用型谷物联合收割机、新型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高效玉米联合收割机、自走式采棉机等收获机械,免耕播种机,节水型喷灌设备等。适应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需要,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设备、灌溉和排涝设备、沼气除料设备、农村安全饮水净化设备等。
8)基础设施。适应交通、能源、水利、房地产等行业发展需要,以大型隧道全断面掘进机、大型履带吊和全路面起重机、架桥机、沥青混凝土搅拌和再生成套设备等为重点,发展大型、新型施工机械;以空管设备和空管自动化系统、行李和货物高速分拣系统、安检设备与智能化监测系统、航显综合系统及设备、机场信息集成系统及设备等为重点,发展机场专用装备;以大型斗轮堆取料机、翻车机、装卸船机等为重点,发展港口机械。
9)生态环境和民生。适应环境保护和社会民生需要,大力发展污水污泥处理设备、脱硝脱硫设备、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设备、环境在线监测仪器仪表,食品、药品、煤矿瓦斯等安全检测设备,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设备,数字化医疗设备等。
10)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高速精密复合数控金切机床、重型数控金切机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设备、重型锻压设备、清洁高效铸造设备、新型焊接设备与自动化生产设备、大型清洁热处理与表面处理设备等八类主机产品,基本掌握高档数控装置、电机及驱动装置、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关键部件等的核心技术。
(二)抓住九大产业重点项目,实施装备自主化。
1)钢铁产业。以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工程为依托,以冷热连轧宽带钢成套设备、大型板坯连铸机、彩色涂层钢板生产设备、大型制氧机、大型高炉风机、余热回收装置等为重点,推进大型冶金成套设备自主化。
2)汽车产业。结合实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提高汽车冲压、装焊、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装备水平,实现发动机、变速器、新能源汽车动力模块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所需装备的自主化。
3)石化产业。以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工程为依托,以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大型乙烯、对苯二甲酸(PTA)、大化肥、大型煤化工和天然气输送液化储运等成套设备,大型离心压缩机组、大型容积式压缩机组、关键泵阀、反应热交换器、挤压造粒机、大型空分设备、低温泵等为重点,推进石化装备自主化。
4)船舶工业。结合实施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提高焊接、涂装工艺装备水平,实现船用柴油机、曲轴、推进器、舱室设备、甲板机械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所需装备的自主化。
5)轻工业。结合实施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食品机械、制浆造纸机械、塑料成型机械、制革制鞋机械、光机电一体化缝制机械、包装设备以及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等为重点,推进轻工机械自主化。
6)纺织工业。结合实施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粗细联、细络联、高速织造设备,非织造成套设备、专用织造成套设备,高效、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等为重点,推进纺织机械自主化。
7)有色金属产业。结合实施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高精度轧机、大断面及复杂截面挤压机等为重点,推进有色冶金设备自主化。
8)电子信息产业。结合实施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设备、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表面贴装及无铅工艺整机装联设备、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及工模具等为重点,推进电子信息装备自主化。
9)国防军工。结合国防军工发展需要,以航空、航天、舰船、兵器、核工业等需要的关键技术装备,以及试验、检测设备为重点,推进国防军工装备自主化。发挥军工技术优势,促进军民结合。
(三)提升四大配套产品制造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大型铸锻件。重点发展大型核电设备铸锻件,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铸锻件,70万千瓦以上等级大型混流式水轮机组铸锻件,石化、煤化工重型容器锻件,冷热连轧机铸锻件,大型船用曲轴、螺旋桨轴锻件,大型轴承圈锻件等。
2)基础部件。重点发展大功率电力电子元件、功能模块,大型、精密轴承,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高强度紧固件,高压柱塞泵/电动机、液压阀、液压电子控制器、液力变速箱,气动元件,轴承密封系统、橡塑密封件等。加快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中高档传感器等。
3)加工辅具。重点发展大型精密型腔模具、精密冲压模具、高档模具标准件,高效、高性能、精密复杂刀具,高精度、智能化、数字化量仪,高档精密磨料磨具等。
4)特种原材料。重点发展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电站用钢(钢管),大型变压器用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压、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用绝缘材料,高速列车转向架、轮对用特种钢,飞机用高档铝型材,轴承、齿轮、模具、量具、刃具、高强度紧固件用特种钢,机床滚珠丝杠和直线导轨专用钢材,高耐磨钢,高强度、耐高温、低磨损、长寿命复合密封材料等。#p#
三、09年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装备制造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全球金融危机已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罗百辉分析认为,在我国投资4万亿元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加速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化解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并实现我国从装备制造业大国向装备制造业强国转变。
1、30年发展成就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装备制造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正日趋凸显。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其增长速度高于制造业,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1.94万亿元,占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33.77%,并超过日本、德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其次,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开发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装备创新平台,一批重点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正进一步提升。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质量、技术水平也有大的改观,一批重大装备已占领国际市场,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信誉第一。2009年以来,在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作用下,装备制造业企稳向好势头日趋明显,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政策效果已逐步显现。2009年前3个季度,装备制造业总体运行平稳,增速逐渐加快,扭转了利润下滑的局面。
第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各地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正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装备制造基地,呈现集聚发展的端倪。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又出现了兼并重组的趋势,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第五,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取得初步成效。国内机床行业已并购了10家海外机床企业,三一重工、西电集团在国外投资办厂,华为、中兴、联想等已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已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成为国际化大企业。
然而,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仍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主要面临着一些问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外依存度较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粗放的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尚未走出传统工业化大量消耗资源的老路,整体素质不高,产业集中度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产业基础薄弱,基础制造装备、基础元器件、关键原材料发展滞后,高新技术与传统装备工业改造结合不够,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不高,远不能适应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需要。
2、09年发展现状
近几个月来,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全球经济,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日趋严峻,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我国工业总产值增幅已连续四个月下滑,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从6月份的16%大幅回落到8.2%,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受此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2009年的生产和销售增幅大幅下滑。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1至9月,中国机械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部分产品甚至出现负增长。汽车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增幅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整车出口出现同比和环比双下滑局面。
其次,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后续订单近来也呈现出急剧下降趋势。机床、发电设备、重型机械等产品新增订单锐减,以上海电气集团为例,9月份国内设备订单只有去年同期的6%。进入10月份,中国船舶市场出现“停滞”状态,当月承接新船订单仅为今年月平均接单量的10%,甚至出现撤单现象。
第三,金融危机还导致装备制造业企业资金链趋于紧张。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说,由于市场需求萎缩,造成企业产成品大量积压,应收账款增加,资金周转困难。同时,受产品价格下跌和消化高价库存原材料的双重压力影响,企业利润普遍下降。
3、09年发展特点与总结
2009年,装备制造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总体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前3个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其中7、8、9月同比分别增长15.9%、16.1%、16.8%。二是经济效益稳步回升。2009年1月~8月,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06%。三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2009年1月~8月,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38.9%,高于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9个百分点。从投资构成看,装备制造业改扩建项目的投资增速远快于新建项目的投资增速,表明企业更加重视加强技术改造。同时,由于2009年开始实行增值税转型,企业在投资中购置新设备的比重有所提高。四是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减轻了企业成本压力,提高部分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调整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税收优惠政策,对减轻企业的成本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述情况表明,2009年在中央实施的一揽子计划作用下,装备制造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积极因素不断增多,总体向好的运营态势已经明朗。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和部署是完全正确的,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有力的、有效的。罗百辉表示,我国装备制造业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是全局性的,遭受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但危机亦是机遇,只要抓住时机,及时淘汰落后产品、落后工艺和落后产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将能够从容应对。同时,我国日前还决定投资4万亿元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这也将成为拉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引擎”。#p#
2)行业:节能减排风尚
“节能减排”是高耗能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因,而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扶持高资源利用率高生产力企业做大做强、优化行业资源配置是“节能减排”政策导向的源动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接近10%,但如此高速发展是以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带动产出为代价的。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3.8万元/人年,是美国和日本的4%、德国的5.5%。面对上述状况,中国专家呼吁:“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已成为能源消耗的大户,改革已经迫在眉睫。”2007年被称为“节能减排”年,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确定,未来5年要节能20%。目前我国工业中,重工业的发展快过轻工业,重工业中又是高耗能行业的发展最快。2007年,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和电力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20.1%,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07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高耗能行业的调控力度,从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工这5个行业运行情况看,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但总体增速依然偏快。
3)企业:经营成本价值
中国制造行业的地位正在逐步被高成本、低价位策略所侵蚀。应对这一变化,中国制造企业有两条出路:一是向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比如转到中国中西部地区,这是短期行为、饮鸩止渴,这种简单的产业转移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拖延扩散产能过剩、贸易失衡和环境污染等深层次问题,能否理性地承接具体的转移项目是各地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一道难题,更何况很多制造企业在考虑到劳动力和土地、廉价的物流等这些综合经营成本后,很难下定决心进行迁移;二是实行产业升级,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技术含量以及自有品牌,进而提高产品的价格,提高“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树立品牌和自主创新技术积累虽然需要长期努力,但却是解决中国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的“全球制造中心”地位被改变的根本解决方法。
3、2010年发展对策
2010年已经到来,在为2009年取得不凡业绩高兴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依然还很严峻,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运行的态势还不平稳,各地区、各行业之间发展也不平衡。一些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产能过剩、落后产能难淘汰等问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在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时指出:世界经济复苏仍然脆弱、不稳定,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的影响在短期内还是难以有根本的改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头有所抬头,特别是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在加强。种种迹象表明,我国装备产品出口面临着难度,可能还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目前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已超一成,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是中国仍不是制造业强国,正开始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挺进。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认为,目前中国制造业必须把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要抓紧出台相关实施细则。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共有9项实施细则需要制定,目前已出台5项;尚未出台的4项实施细则,要加快协调,确保年底前全部出台。
2、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工作。
加快实施投资计划内技术改造项目,跟踪检查项目执行情况,确保取得投资效益;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提出明年技术改造的方向和重点,做好项目储备,完善重点项目库;加快建立推进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
3、要重点抓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
尽快出台《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和示范项目实施办法》和《投资项目设备评估管理办法》,为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环境;研究制定《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行动纲要》,发布《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明确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的方向和重点任务等。
4、要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尽快出台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增强政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努力消除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政策障碍。制定促进风电设备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防止产能过剩。
5、要抓好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支撑条件,初步考虑选择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通用飞机和支线飞机、高速轨道交通设备、高性能船舶等作为新兴支柱产业培育的重点领域。研究制定《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行动计划》,发布《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和《新船型开发科研项目指南》,制定通用飞机和支线飞机产业化扶持政策。通过制定发展政策,依靠技术进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的增长点。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