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进给铣削时,切削刃的曲线利用减薄切屑实现较高的进给率。Stellram公司表示,在加
工高温航空合金时,此高进给铣刀的进给率是传统的铣刀的5倍
钛合金和铝合金都被用于制造飞机结构组件,且这两种组件在加工完成之前约有90% 的材料要被去除。刀具制造商Stellram 公司全球航空航天业务经理JohnPalmer 说,其实,很多厂商都有更大的钛加工能力,但他们自己并没意识到。许多高效加工钛合金的技术其实并不难掌握,但几乎没有哪个厂商充分发挥了其高效铣削钛金属的技术潜能。
稳定性是关键。刀具接触工件时,便形成了一个环路。刀具、刀架、主轴、床身、路径、工作台、夹具和工件都是该环路的一部分,所有环节都必须稳定。其他重要的事项还包括冷却剂的压力和容量以及输送方式,再加上方法和应用。为了发挥那些能高效加工钛材的工艺的更多潜力,Palmer 先生分享了他的意见。
保持较低的径向走刀量
加工钛的关键挑战之一是散热。在钛的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只有少量随切屑排出。与加工其他金属相比,钛加工过程的热量大部分都进入了刀具。由于这种作用,径向走刀量的选择决定了表面速度的选择。
全插削,即180°走刀要求有较低的表面速度。但减少径向走刀量便缩短了切削刃产生热的时间,并且让切削刃在下一转进入材料之前有较长的时间冷却。因此,当径向走刀量减小时,表面速度可以适当增加,同时将温度保持在切削点。精加工时,如果切削刃磨损很快且其接触圆弧非常小,有较高的表面速度和最小的每齿进给率,那么加工效果会很好。
增加排屑槽的数量
常用的立铣刀有四个或六个排屑槽。对于钛材质而言就太少。排屑槽的更有效数量应该是十个甚至更多。增加排屑槽可以补偿每齿进给率低的需要。在许多应用中,刀具有十个排屑槽则间隙变窄,清除切屑时会显得很紧。然而,对于高产钛铣削来说,由于吃刀径向深度偏浅,产生的切屑小,所以能使用多排屑槽的立铣刀来提高生产率。
生成“从厚到薄”的切屑
实现这一想法要用到“顺铣”这一概念,即不要用“传统铣削”的方法,让切削刃在与刀具进给相同的方向上运动。用这种方法加工时,切屑是由薄变厚的。当材料还未开始从母体金属被切除之前,刀具碰到材料的摩擦力便已产生热量。薄切屑是无法吸收和去除这些热量的,热量只能进入刀具。这样,在出口点切屑厚,切削压力增加,会引发切屑粘附的危险。而顺铣,则形成由厚到薄的切屑,切削刃从进入多余的材料开始,从完成的表面退出。侧铣时,刀具会尝试“爬过”材料,以厚切屑进入,最大限度地吸收热量,以薄切屑退出,防止切屑粘附。
轮廓表面铣削要仔细检查刀具路径,以确保该刀具继续以这样的方式运行,从多余的材料进入并从精加工完成的表面退出。要在错综复杂的走刀期间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总是只把材料保持在右边那么简单。
弧线进入
加工钛等金属,力量剧烈改变时刀具会损坏。最坏的时刻通常发生在刀具进入材料的瞬间。直接进给进入坯料内,会产生类似用锤子击中切削刃的效果。所以应该轻柔地滑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创建一个刀具路径,让刀具沿弧线进入材料,而不是直线。在“从厚到薄”的铣削中,刀具路径进入的弧线的方向与刀具旋转的方向相同。弧线进入路径允许切削力逐渐增加,以防止卡住或刀具不稳定。发热和切屑的产生也逐渐增加,直到刀具进入全切削状态。
结束于倒角
力量急剧变化也会发生在刀具出口。这一方法与“从厚到薄”的切削一样有作用,但问题是,当刀具到达走刀终端并开始清除金属时,“从厚到薄”的形成会突然停止。这种突然的变化也会产生同样的力的急剧变化,冲击刀具,还可能会擦伤工件表面。为了防止这样的突然转变,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先在走刀的终端铣出45°倒角,使刀具的径向切削深度逐渐衰减。
依靠次级释放
锋利的切削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钛的切削力,但切削刃也需要强大到足以抵抗切削压力。次级释放型刀具,其切削刃的第一正面区域负责抵抗外力,第二区域脱开以加快清除,完成这两个目标。次级释放在工艺装备中很常见,尤其在加工钛时,用具有不同的二次释放功能的刀具做实验,会发现在切削性能或工具寿命方面有令人惊讶的变化。
改变轴向深度
在切削深处,氧化等化学反应也可能会影响刀具。如果在同一深度重复使用刀具,那么在此处可能会发生早期损坏。当连续进行轴向切削时,刀具损坏区会引起工件硬化,工件上还会出现线条,这在航空航天部件上是不可接受的,出现这种表面效应就必须及早更换刀具。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必须维护刀具,每次走刀必须改变切削的轴向深度,沿着排屑槽按不同点分布问题区域。在车削时,第一遍走刀用锥形车削,随后用平行车削,防止在切削深处出现凹痕,那么类似的结果也可以实现。
在细薄型的细节周围限制轴向深度
当铣削钛材的薄壁和无支撑的细节时,比例为8:1是非常有用的。为了避免凹腔壁变形,铣这类壁要连续轴向逐步进行,立铣刀不能一次走刀就铣到壁的最深处。具体地说,每向下一步,轴向切削深度不应大于这些铣削走刀完成后留下的壁厚的8倍。例如,如果壁厚是0.1in(1in=25.4mm, 下同),与其相邻的一次铣削走刀的轴向切削深度应不大于0.8in。
尽管深度受限,但只要能执行这一规则,高产铣削便能办到。要做到这一点,加工薄壁时,要使粗毛坯的包络保持包着该壁,使这细节比最终的细节厚3 倍或4倍。例如,如果该壁被保持在0.3 in 厚,那么8:1 规则允许的轴向深度为2.4in。在这些走刀完成之后,再采取较浅的轴向深度把厚壁加工到其最终尺寸。
选择比凹腔小的刀具
因为加工钛材时吸收热量的程度有限,刀具需要有散热的间隙。铣削小凹腔时,刀具的直径应不超过凹腔直径的70%。若间隙小于这一数值,会有把刀具与冷却液隔绝的风险, 也会卡住至少能把一部分热量带走的切屑。70% 的规则也可适用于铣削表面顶部的情况。此时,被加工细节的宽度应为刀具直径的70%。该刀具偏差10%,以利于生成“从厚到薄”的切屑。
从加工工具钢得到启发
高进给率铣削,本来是模具行业为加工工具钢而开发的刀具概念,近年来已引进到钛材加工。一台高进给率的铣床需要很浅的轴向切削深度,但当在此深度上运行时,该刀具可以采用比传统铣刀更高的进给率。
原因是切屑变薄了。高进给铣削的关键在于刀片,其切削刃有一个大半径的曲线。这个半径把切屑的形成扩大到切削刃的整个大接触面上。由此带来了薄屑的效果,0.040in 的轴向切削深度会产生厚约0.008in 的切屑。这种“薄屑”解决了通常加工钛金属要求较低的每齿进给率问题,可以采用编程进给率。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