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正处于成长期,在国家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和日益增长的人民健康需求的背景下,MM《现代制造》杂志社特别策划了“2013医疗器械先进制造技术走进苏州工业园区”,在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较为集中的苏州主办“2013医疗器械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本届论坛将聚焦“高端制造技术与生命科学完美结合”,共同探讨有关人工置换关节,义齿,骨科植入体加工,以及医疗器械制造的热点话题。
王成焘 先生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制造与生命质量工程研究所 教授、学术带头人
个人简介:
1962年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工程系本科毕业,留校任教。近30年致力于工程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力学虚拟人” 重点项目、亚洲人工关节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及面上项目15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4项,科研成果“个性化人工骨关节CAD/CAM技术与临床工程系统”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出版国家和地方科学专著基金资助著作4部,拥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项。
研究领域:
l 人体骨肌系统生物力学与生物摩擦学
l 医学图像处理、手术规划与临床数字技术系统
l 骨外科植入物,包括人工关节、人工骨及其活性化与生命化技术等
演讲概要:
在收集分析国外人工关节统计年报的基础上,将当前人工关节主要失效归纳为脱位、断柄、磨损与松动、半髋置换中软骨损伤几个主要形式。从临床、患者、关节设计、制造工艺四个方面分析失效发生等原因。针对脱位,在700例中国人样本行为运动测量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患者的人工髋关节应采用大球头设计,并提出几种解决方案。
分析认为,在当前人工关节强度设计经受严格测试考核的情况下,断柄失效仅是术后一系列小概率事件引发的综合结果,但是生物多孔表面制造工艺是我国产品的瓶颈,金属三维打印技术为克服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磨损与松动是今天人工关节存在的主要失效问题,重点是生物学磨损寿命,新材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保留一侧软骨的人工关节置换是医学的期望,理论研究为其指出了解决的方向。统计表明当前的关节假体对中国患者存在不尽完美之处,对年轻患者存活率较低,应开发相应的关节设计和相关制造工艺。这里,金属三维打印为人工关节技术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评论
加载更多